“‘林中之竹’是物理世界,‘胸中之竹’是精神世界,‘手中之竹’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著作权法》只对你的手中之竹施加保护”……这段形象的比喻,来自一篇题目为《创作,从了解版权开始》的演讲,演讲者是肇庆学院法学专业大三学生叶佳怡。最终,她凭借流畅的讲述,获得了首届广东省大学生版权知识演讲大赛特等奖。
以往,面向大学生举办的以版权为主题的活动多是征文比赛、学术论坛等,广东举办以版权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效果如何?带着这样的疑问,《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比赛邀请得到热烈响应
“在大学校园营造宣讲版权法律法规、宣传版权知识的良好氛围,提高大学生版权保护意识,激发大学生创新创造热情,使青年学生作为宣传版权知识、提升版权意识、播撒版权种子的中坚力量,为提高社会公众的版权意识、构建社会良好版权氛围贡献力量,这是广东省版权局希望通过举办大学生版权知识演讲大赛达到的效果。”广东省委宣传部版权和印刷管理处处长杨基炫向记者介绍。
首届广东省大学生版权知识演讲大赛由广东省版权局主办,广东省版权保护联合会承办。自2019年10月中旬开始,广东省版权局向省内部分设有法学院(系)或知识产权学院(系)的院校发出演讲大赛的邀请函,得到了省内高校的热烈响应,有22所高校认真组织开展选拔工作,最终选拔了104名优秀选手参加决赛。
比赛现场,参赛选手们围绕“版权保护和创新发展”主题,将版权制度理论与社会热点紧密结合,用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版权保护和发展的认知与见解,展现出新时代青年学子“尊重版权、尊重创新,从我做起”的觉悟和担当。
在本次比赛中,组织者从政府管理部门、高校、行业协会、律师事务所以及版权企业遴选了15位教授、专家、法官和法务负责人组成评委专家组,从中抽取11位专家作为本次大赛决赛的评委,进行现场打分,同时还聘请了两位有丰富组织经验的大学教授作为督导员,负责大赛现场的监督。
为确保大赛活动的公平、公正、公开,主办方对比赛现场进行全程图片新闻报道并录像。经过11位评委专家现场打分、2位督导现场统计以及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机关纪委相关人员的全程监督,大赛共决出特等奖1名、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0名和优秀奖30名,获奖选手共计66名,获奖名单已在媒体上公布。
多样选题折射学界关切
暨南大学法学院研二学生莫琳获得了本次比赛的一等奖,她的演讲题目是《数字网络空间的版权新平衡思考》。在她的演讲中,提到了2019年备受关注的音著协诉斗鱼直播平台主播擅自播放歌曲《恋人心》侵权一案。对于这起案件,莫琳在演讲中呼吁:“实践说明,当互联网技术不断更新换代之后,‘避风港原则’所依赖的技术背景已经改变。我们必须让《著作权法》更适应这个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社会,才能在新形势下充分保护权利人的利益。”
在本届比赛中拔得头筹的叶佳怡感慨道:“我深知每一种比赛的开展都有它的意义,在静下心来想到本次比赛不仅是要为法律专业学生们提供一个语言锻炼的平台,同时也是为了向大众宣传版权的有关知识后,我尝试站在大众容易理解的角度,并结合自身对知识产权的所学所思,选择给大家带来有关‘版权的保护对象’的知识演讲,即站在‘版权客体’的角度,让大众更好地了解我国的版权。”叶佳怡坦陈,和准备其他主题的演讲相比,准备版权主题的演讲难度更大。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孟祥娟是本次比赛的评委,在此次比赛中,她欣喜地看到,同学们关注的版权问题很多,对很多热点问题都有涉及,如数字音乐、区块链、同人作品、人工智能游戏等。演讲所举事例也大多是社会热点事件,如“黑洞图片”事件、周杰伦单曲《说好不哭》的版权收费模式等。对于日后想参赛的学生,孟祥娟也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打好版权知识的理论基础;二是多关注版权热点问题、热点案件;三是平时多注重演讲能力的训练与提升。
为学子提供成长舞台
在谈到参加比赛的收获时,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于指导老师的感谢。莫琳说,正是学院老师的指导,让她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学习到了一些演讲技巧和礼仪,收获了初次成为演讲者的美好体验。相较之下,叶佳怡已经有不少参加演讲比赛的经验,她曾在广东省第四届全省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演讲比赛等赛事中取得不错的成绩。叶佳怡回忆,比赛前一天,她所在的学院组织参赛选手进行预演讲,老师们从表现能力、演讲技巧等多个方面对选手们进行了指导与督促。
在被问到参加比赛对于专业学习的作用时,莫琳说,参加比赛让自己对版权知识了解得更多,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也增加了理论的学习深度。叶佳怡则提到,准备演讲稿时,为了体现内容的准确性和丰富性,需要进行更加深入和细致的学习,要对法条有深入的理解,去寻找更多更有代表性的案例,非常有效地促进了她在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
对于演讲比赛是否会继续举办,杨基炫表示,广东省版权局将在首次成功举办的基础上,今年继续举办第二届,力争形成长效机制。据了解,第二届广东省大学生版权知识演讲大赛正在筹备,预计将有35所省内高校(包括部分民办高校和高职院校)组团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