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注到两条与作品翻译相关的新闻。其一是上海文学艺术翻译奖评奖办公室宣布,首届上海文学艺术翻译奖评选正式启动。其二为“时代楷模”钟扬翻译的《大流行》再次热销,出版社决定引进这本书之时,译者翻译了好几年,比预期时间要久,却并没有影响到销量。这两条新闻让笔者想到,引进图书本就是为传播文明文化,精心打造不可或缺,好书不怕晚。
引进版图书翻译问题时时见诸报端,其中涉及文化背景差异、优秀翻译作者难寻等诸多方面。这些问题传递在读者的阅读生活中大概有两种表现:专业类图书有时晦涩难读,文艺类图书读来缺少一丝语言的美感。12年前出版,如今再次热销的《大流行》是一本医学性很强的图书。这本书的再次热销固然与当下的疫情相关,但质优是畅通市场的通行证。
有报道显示,钟扬曾对参与翻译的学生说,对大背景的了解也是能否有效翻译的关键,你们不了解的,读者说不定也不了解,把学习到的背景写成“译者注”也能帮助读者阅读。由此可见,优秀的译者在翻译中面对的不仅是一沓书稿,还有未曾谋面的读者。近日一场关于引进版图书的直播活动中,就有译者说,最初翻译时常会想到各种技巧,时间久了却常常自问:“这是一句人话吗?读者能明白吗?”
时时想到读者是否能懂,是优秀译者翻译过程中的自问与自审。这一问一审更能带来较真精神,进而打磨出让读者明白晓畅读懂不同文明文化成果的译作。钟扬在翻译《大流行》时经常一改就是二三十稿,比如说图片说明,原文是那样写的,但翻译后中国读者是不是能理解?这样的读者意识和较真精神让这本专业书籍初版好卖,多年后依然热销。在各方搭建平台促进文明交流的当下,期待更多能经受读者、市场与时间多重检验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