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1904年,德裔美籍人类学家和历史地理学家伯特霍尔德·劳弗参与“雅各布·希夫中国考察项目”。在这次行程中,他在中国收录了大约400卷蜡筒唱片。而今,这个学界普遍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录音”即将在中国音网再现。
“中国音网是在华韵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近10年积累下,完成的一个有声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领域中藏品时间跨度最长、类目体系最完善、条目最多的公共音乐文化数据平台,也是中华民族的有声文化遗产基因库。”近日,华韵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熊志远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中国音网一经推出,便广受好评,目前已在300多所公共图书馆、高校及科研院所进行开通使用或试用。前不久,中国音网入选2019年度国家新闻出版署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
数字技术让有声文化遗产“重生”
“黑胶唱片、盒式磁带、开盘磁带等都是记载了几个时期或几代人的文化印记,一旦损毁即是永别。”熊志远告诉记者,随着数字化保存和应用技术的开展,世界各国的图书馆、档案馆、音像资料馆等机构,近年来广泛开展对历史音频资料的物理清洗、信号采集、信息编目、音频修复等数字化工作的探索研究。2011年,熊志远参加了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华人音乐文献保护计划”会议,会上很多专家的发言深深触动了他,近代以来,中国留下了那么丰富的有声文化遗产,却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与整理。“这样优秀的有声文化遗产不能充分地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让人遗憾。”由此,熊志远开启了他的有声文化遗产保护的事业之路。
首先进行的是梅兰芳的老唱片修复工作。众所周知,梅兰芳是灌录唱片最多的京剧演员,质量也是最好的,每张唱片都是传世精品。梅兰芳最早的唱片是1920年在百代公司灌制的,还是红公鸡商标的钻针唱片。在京剧大师梅葆玖生前的支持与指导下,熊志远和他的团队开始对梅兰芳一生公开出版的全部唱片启动大型数字化工程。
历时近5年时间,熊志远和他的团队重新收集、整理、修复梅兰芳的老唱片,多次在国内外寻购合适的唱机、唱针,并进行重新修理调试,最终达到了满意的效果。“解决了音质、曲目、断代等诸多问题。”熊志远说,2018年,该数字化工程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
熊志远记得,当他将100多盘修复好的唱片母带送到梅葆玖的家中时,“就在那个梅先生自己建的音响室里试听,每个唱段梅先生都听得很仔细,饶有兴趣地一连听了几个小时。”如今,这些梅兰芳最真实的声音,已经都收录在中国音网的“梅兰芳专题数据库”中,并在不断扩充内容。
熊志远表示,目前正在整理、即将上线的劳弗蜡筒特藏,是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及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引进回归的1901年、1902年中国蜡筒录音,近400卷蜡筒。目前华韵文化与印第安纳大学组成了联合工作组,共同探索修复“世界上最早的立体声录音”的相关工艺。
打造中华民族有声文化遗产基因库
熊志远告诉记者,华韵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档案馆自藏有近10万张清末、民国、新中国初期的老唱片,与众多高校、图书馆、艺术院团、艺术家个人都有深入的合作,在这些丰厚积累的基础上,才有了中国音网这个平台的问世,也实现了自己及团队保护民族有声文化遗产的初心。
“中国音网的目标,是打造一个中国传统音乐界乃至整个中国有声文献保护领域的‘中国知网’。”熊志远说,作为一款数据库产品,中国音网的内容以百年来的珍贵中国老唱片资源为主体,结合中国传统音乐体系,涵盖自清末有声记录起始以来,蜡筒、唱片、开盘磁带、盒式磁带等多种介质保存的中国戏曲、曲艺、民族器乐、歌舞、宗教、社会纪实等各个门类的有声文献,许多录音为独家发布的善本、珍本、孤本,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型资源库。“其中很多是华韵文化独家收藏的善本、珍本、孤本。共有中国戏曲数据库、中国曲艺数据库、民族歌曲数据库、歌舞音乐数据库、民族器乐数据库五大子库。”
熊志远说,中国音网团队根据国际TC-04/06标准进行数字化工作,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及上百位专家完成编审和勘校,国家图书馆团队根据国际Marc标准进行编目,使元数据充分保留了历史信息和学术价值。目前,中国音网为高校及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各类红色文化体验馆、科研机构、艺术从业者提供有声文献信息服务,以包库或者注册会员方式进行销售。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厚古而不薄今。”熊志远说,中国音网的建设也体现了当代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音网积极参加首都出版行业“战疫+我一个行动”,免费为公共文化机构、各大院校师生提供在线音乐资源。“尤其在中国版权协会的支持下,携手新华社“声在中国”、北京广播电视台以及一批传统音乐优秀传承人精心制作一批抗疫戏曲,致敬白衣天使,歌颂抗疫英雄。其中,京歌MV《战荆楚》,是与梅派少年传承人巴特尔合作的,上线一天点击量就破亿,得到业内外人士一致赞许,在新华社、‘学习强国’等网站上发布,很多人都深受感动。”在熊志远看来,《战荆楚》《梨花新颂》等抗疫公益歌曲,用传统音乐鼓舞人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更多人也通过这些充满热情的作品,了解了中国音网,了解了有声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现状。”
“把数字化的有声文化遗产‘重生’,不仅是让要消失的有声文化遗产再次‘发声’,更重要的是挖掘遗产新的生命力,使其形成新的价值,拥有继续存在、延续的动力。”熊志远表示,未来,中国音网将继续坚守有声文化遗产保护阵地,抢救老唱片文物。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动适应市场化需求,探索和开创民族音乐发展新模式,融入到首都出版工作发展大局之中,用有声文化讲好北京故事,助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