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游戏企业若想进行全球化布局,实现更好的文化交流,在内容方面要做好两点,一是要珍重本国文化,二是讲好共通的人性故事。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中国游戏企业积极转变思路,致力于以优质内容吸引用户,市场竞争开始从比规模、比买量向比内容转变,以推出高质量游戏产品为发展核心,深化了产品文化内涵,提升了产品品牌调性。”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敖然表示。
7月29日,在上海举办的2020年国际游戏商务大会上,一批来自游戏和相关产业的从业者济济一堂,共同探讨在全球化视野下中国游戏企业“出海”之策。
“出海”与全球化要相辅相成
2015年以前游戏产业多提“出海”,之后行业更多提到的则是全球化。当下,中国游戏企业该如何理解并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完美世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伊迪以该公司推出的《非常英雄》横版过关游戏为例说:“这是一个全球化产品。IP源自中国古代传统小说《西游记》,美术团队来自法国,技术支持来自美国,最后获得了第47届安妮奖的最佳动画角色(游戏类)大奖,得到了海外用户的认可。”在他看来,“‘出海’强调布局,全球化强调生产与发行。游戏公司‘出海’,文化IP是核心,在这个过程中,游戏技术和外在表现都可以在全球寻找伙伴进行支持。”
上海益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潘晓旭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出海”和全球化是游戏开发的不同阶段:“出海”是文化输出,以国内产品为基础进行产品谋划,并辐射到海外;而全球化则更强调对所在地文化的认同感,从而辐射到全球。“‘出海’属于文化输出,随着我们的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中国企业游戏可以主动将文化传递到世界各地,如《商道高手》,就是以东方文化为背景,辐射到海外。”
“‘出海’是目的,全球化是手段。”中手游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肖健认为,中国游戏企业想要更好地‘出海’,就要进行全球化布局,包括研发团队的选择、宣传方案的落地推广,都要结合当地情况。
对此,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运营机构副总经理许晨敏认为,国内数字文化贸易从“出海”到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文化诉求。“我们想成为企业‘出海’的供给舰,一起让游戏‘出海’。”
不只是输出,更是文化交流
游戏传播到海外也是一个文化输出的过程。伊迪希望中国游戏在传播的过程中不只是输出,还要进行文化交流:“我们的文化产品若想在国际上受到欢迎,必定不是单一的形式,要融合多种多样的文化或者说目标地区、国家文化的形式,才能真正受到海外受众的欢迎。”
实现文化交流,就要对所在地区的文化有所了解。据伊迪介绍,完美世界一开始就从战略角度进行全球布局,其在欧洲、美洲、日本、韩国、东南亚都有公司,它们成为了完美世界融合不同国家、地区文化的支撑。
“好的游戏在带有中国特色的同时,走出国门后也会具有本地化特色。”伊迪以完美世界推出的《诛仙》为例说,女主角叫陆雪琪,但是在日本用户眼中,她就应该叫做白雪。我们尊重当地用户的审美需求,此款游戏进入日本后作了很多改动。
潘晓旭认为,中国游戏企业若想进行全球化布局,实现更好的文化交流,在内容方面要做好两点,一是要珍重本国文化,二是讲好共通的人性故事。对此,许晨敏也认为内容是游戏的关键。她表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的定位是功能性平台,帮助企业降低解决事务的成本,将精力投入到产品开发上。
这面“墙”是可以打破的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一些国家出现了逆全球化的倾向,这给当下中国游戏“出海”无疑带来挑战。
伊迪认为,中国游戏企业的确面临不利的因素,但是这种不利因素会慢慢随着整体国际形势的变化而调整,迎来新的机会。“怎么去展示中国对外合作共赢理念?怎么展示中国文化企业形象?我认为,对外服务平台可以更好地引导我们去做这项工作。”他表示,在此背景下,中国游戏企业更应该张开怀抱融入世界,参与到国际游戏产业规则和制度的制定中。
许晨敏认为,挑战下蕴含机遇,从文化内容角度来说没有逆全球化这个概念,只有文化内容的传播和接受。“如果要说有逆全球化存在,就存在于大家的刻板印象中。只要我们不断生产出高质量的内容,经过长期努力,这面‘墙’是可以打破的。”
在打破“墙”的过程中,许晨敏认为游戏产业责任重大。“游戏诞生之初,产品特性决定了互相认同、互相影响、互相接受的过程。所以我们非常希望中国游戏企业能够承载优秀文化内容,承载整体价值观,挂起云帆,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