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短视频行业快速发展,短视频版权问题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近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的第八届中国国际版权论坛“短视频版权保护与创新”分论坛上,来自版权管理部门、企业、行业协会以及著作权人代表等,共同探讨短视频版权保护面临的难题和应对之策。(10月24日《工人日报》)
不得不说,短视频的出现,对丰富网民线上生活是功不可没的。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等联合统计数据,2020年国内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73亿,占网民总数的88.3%,月度人均使用时长达42.6小时,相比2018年增加近一倍。但是,在短视频用户黏度持续提升时,无序的竞争状态、粗暴的侵权行为不断上演,这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件好事。从眼下看,短视频侵权,侵犯了创作者的合法权益;从长远看,短视频侵权不利于激发原创作者创作激情,影响平台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殊不知,在短视频因为监测对象是实时变化的海量内容,以及有些视频进行了各种形态的创作以及“鬼畜”演绎带来识别难度,令一些侵权者有机可乘时,一些平台居然在处理具体侵权问题上,滥用“避风港原则”,发现问题后采取“通知—删除”做法,导致相关治理难以对侵权者形成威慑。
平台的做法让人痛心,但要让平台自己醒悟,从目前看也不太可能。这就意味着,行政管理部门持续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整治短视频恶劣侵权行为,千方百计发挥行业自律功能的同时,关键还要紧紧牵住平台的“牛鼻子”,进一步落实平台主体责任。
目前,强化平台监管已经成为共识,但实施还有过程。在此期间,创作者也要学会使用一些技术手段,保护自己作品的版权。比如,在使用短视频作品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水印形成标识码,再以区块链的方式给各个平台。这样,平台能很快做出侵权行为识别,让侵权者知难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