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青年报》近日报道,当下,国内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少私人影院,这些私人影院有的提供住宿服务,却不需要出示身份证。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建湖县天和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鲁曼提交了一个关于私人影院监管的相关建议。她说,私人影院处于监管空白,存在安全隐患,会滋生一些青少年相关的犯罪行为。
和电竞旅馆一样,私人影院也是一种多向经营混合体、一种新业态,它具有功能复杂性和经营范围交叉性、模糊性等特点,并不是影院或旅馆的典型业态,并不完全对接、契合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的调整规制范围,因而,不少地方的监管部门对私人影院的经营定性出现了认知困惑、分歧,不清楚该由谁管,不明白该怎么管。而监管理念的模糊又直接影响了对私人影院的监管行动,以至于监管出现了漏洞和缝隙,出现了“多不管”地带,很多私人影院无照经营,处于一种“脱管”状态。
私人影院的电影放映、住宿等经营业务都不是普通业态,都需要办理相关许可,比如电影放映需要电影放映许可证,住宿需要办理特种行业经营许可证,两者都需取得卫生许可证、消防检查意见书等手续。私人影院未取得任何手续,“裸身”经营,背离了相关法律法规的调整要求,触碰了法律底线,极易滋生健康安全隐患和侵权风险。
笔者建议,各地文旅、公安、卫健、市场监管等部门应该针对私人影院尽快建立联合监管机制,全面排查私人影院的经营情况和证照办理情况,摸清底数,并会商确定私人影院的主体性质和经营范围,参照特种行业管理模式和标准明确私人影院的经营门槛和监管责任分工,保障私人影院符合电影放映、旅馆等经营属性的多元法律要求、许可登记要求、监管要求。对于具备一定条件、能够规范的私人影院,责令整改,督促引导其办理证照,严格履行法律责任,合规经营;对于不具备整改条件的私人影院或出现问题较多、出现问题较严重的私人影院,则予以取缔。
私人影院的存在有它的合理性,但决不能让私人影院成为“脱管影院”。只要相关监管部门瞄准私人影院的经营特征找准监管切入点,并依法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形成监管合力,就能把私人影院推入健康有序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