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21年潍坊市登记版权作品64413件,居山东省第一。版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8.02%,高出全国、山东省平均水平—潍坊版权高速发展三问

展台上满满摆放的作品登记证书,展示了“郭”牌西瓜的版权“武装”,吸引观众目光。记者 樊凡 摄
寒亭区“郭”牌西瓜,一个西瓜能卖到100元以上,企业年产值达2亿元以上;青州中晨书画小镇等文化艺术品集中经营市场近20家,各类画廊、美术馆、书画室等2000多家,年交易额300亿元以上;歌尔股份有限公司拥有专利和版权2.5万多个,部分版权、专利产品出货量居全球第一……
说起山东潍坊,很多人都知道它是风筝之乡,是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而鲜为人知的是,在这个地处山东半岛咽喉位置、北临莱州湾的山东省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书写着新时代版权事业的精彩篇章。
自2020年9月起,潍坊市开始创建全国版权示范城市,打造版权高质量发展的潍坊模式。8月26日,首届潍坊市版权博览会(以下简称版博会)开幕,《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通过在潍坊几天的深入采访,解开了诸多关于潍坊版权高速发展的疑问。
为何版权产业能挖出8%的GDP?
2021年,潍坊委托权威机构,测算潍坊市版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8.02%,高出全国、山东省平均水平,版权产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支柱产业。
为何版权产业能挖出8%的GDP?潍坊“郭”牌西瓜的版权实践或许可以回答。
在版博会现场,山东潍坊郭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展位前,比众多西瓜包装盒更吸引人们目光的,是展台上密密麻麻排列的作品登记证书——“西瓜历史”“郭牌农业西瓜风味轮”“无籽西瓜防裂法”“西瓜风味图谱”……应有尽有。
之所以会有这些“五花八门”的作品登记,还要从头说起。山东潍坊郭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郭”牌西瓜颜色翠绿,香甜可口,辨识度高,一个西瓜能卖到100元以上,但即便如此“天价”仍常常供不应求,也因此成了被仿冒的重灾区。公司总经理由守昌告诉记者:“前些年,我们为西瓜设计了专用包装箱,一推出就被模仿,我们在瓜上刻字,也有人跟着刻。”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郭”牌西瓜拿起了版权“武器”。他们把自己总结的育种、培育、风味甚至播种方式等一系列生产标准、课程等用版权“武装”起来,建立起全链条保护体系。目前已申请130多项作品的著作权,有效防止了侵权问题。
在潍坊,像“郭”牌西瓜这样通过版权保护尝到甜头的案例还有很多,挖出来的“富矿”更是不少。
“青州成立了文创产品协会,开发出以‘峱’文创产品为代表的非遗产品、特色文化衍生品,打造‘峱’文化IP,相关文创企业年销售收入超亿元。”青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一级主任科员付伟说,文创不仅仅是一个简单印制上城市名称的产品,核心是将文化底蕴、城市味道融汇其中。青州市加大文创版权产品开发力度,相继推出了赵秉忠状元卷、汉代宜子孙玉璧、状元福袋、“天下第一寿”、农民画系列等非遗产品和文化旅游纪念品,相关文创企业年销售收入超亿元。
版权产业发展水平被国际社会公认为衡量一个地区和城市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标尺。在潍坊市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权文松看来,潍坊昌盛文脉和雄厚经济的并驾齐驱,翻新着创新的土壤。创新创造的持续发力,又给养着文化与经济的长青,为体现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广阔天地,有力助推了全市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
为何企业说“版权价值赛黄金”?
对企业来说,创新投入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记者在潍坊市采访时发现,不少企业对于创新投入甚是豪气,这与版权保护有力密不可分。
在梦金园集团的生产车间,董事长王忠善向记者展示了集团新开发的以古代云纹为灵感的亿纯系列产品。独特的设计加上古法工艺,使得其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年轻消费者的欢迎。
“以往像这样的作品一经上市,很快就会被盗版模仿。盗版商家常说的一句话是‘你说是你们设计的,有啥凭证?’”王忠善说,以前不懂版权,经过了这些事,集团逐渐认识到版权的作用,成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部,走出了一条利用版权保护促进企业发展的新路子。
如今,梦金园集团每年投入1000万元到产品开发和创新当中。“这样的投资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看看这些作品登记证书,对我们的创新、创造都进行了保护,真是让我们吃下了定心丸。”在一个摆满作品登记证书的展柜前,王忠善一边展示一边感慨:“版权价值赛黄金呀!”
同样敢把大笔费用投入创新的,还有山东全影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作为一家致力于移动开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应用与开发的公司,山东全影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2年来,已拥有软件著作权近50项,其中,全网监测取证中心数据库信息化管理系统全影样片APP和图王国APP均用互联网+大数据的思维,实现大数据+版权的跨界融合,成为引领版权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这些成绩的背后,有着对于行业阵痛的深刻理解。
该公司董事长董传宇回忆,在婚纱摄影行业,样片作用不可小觑,但一套样片的开发成本近10万元,且成片后极易被盗版,导致越来越多的企业不愿花精力和成本开发新样片。“我初入行业那几年,样片新增数非常少,不少影楼翻来覆去用的都是以前那些样片,对整个行业创新伤害很大。”
这种僵局随着全国摄影行业版权登记交易中心的成立和全影样片APP、图王国APP等应用上线而被打破,大数据+版权的融合创新支撑起了婚纱摄影样片产业的新业态。
“现在样片经过在平台上登记交易,版权得到保护,价格降至原来的十分之一,成交总额却是原来的10倍。”董传宇指着一张数据图向记者展示,应用上线后,样片数量相比上线前实现翻倍增长,平台上样片交易如火如荼,好多人赚到了钱就更愿意开发新片子,新人们多了选择也更满意,行业生态越来越好。
“2020年,潍坊市登记版权作品24796件,比2019年增长200%以上。2021年登记版权作品64413件,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位。2022年版权作品登记数量又创新高,仅上半年就达6万件以上。”权文松说,近年来,潍坊不断完善版权全链条保护新机制,著作权纠纷调解、诉讼也有了便捷通道。2020年以来,潍坊市共查处侵权盗版案件135起,为维护版权市场良好秩序提供了可靠保障。
“家庭式小作坊”为啥能变成“家门口赚钱的小工厂”?
潍坊自古以来文化底蕴深厚,尤其是乡村地区诸如年画、丝绸、泥塑、曲艺等各类非遗文化蔚然成风。前些年,由于农村地区版权意识不强,保护不够,优质资源难以得到挖掘。
“大山里边有版权吗?”潍坊市在全国、全省率先开展的为期3年的“版权进乡村”行动作出了回答。
在知识产权领域,版权的覆盖面最广,创作主体最多,群众需求最迫切,如何建立利民便民的版权公共服务体系,打通版权服务“最后一公里”,是潍坊一直开拓创新的方向。
近几年,潍坊市持续开展“版权进乡村”行动,执法力量下沉一线打击乡村侵权盗版,建立起版权公共服务体系,挖掘发展特色乡村版权产业,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被誉为“中国丝绸之乡”的昌邑市,基层村镇纺织版权资源尤为突出的优势却成为实际发展中的“堵点”。“在早前的发展过程中,‘拿来主义’盛行,一些好的纺织图案不管是否有版权,不管是否有市场潜力,被随意复制使用。‘一出新就被抄,一热销就烂街’的怪象一直困扰着产业发展。”昌邑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刘岩回忆起当时的情境仍略感不平。
如今,昌邑市通过加大版权保护运用力度,近3年共查处纺织印花布侵权盗版案件22件,净化了版权市场运行环境,也有效调动了大家创造创新的热情。“现在,一纸作品登记证书提升了产品附加值,让我们的纺织制品利润增长了30%以上。”刘岩说。
同样,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扑灰年画和泥塑的发源地的高密市姜庄镇,近几年以保护、传承、利用非遗相关版权资源为主线,走出了一条“传承人得保护+群众得实惠+村集体经济得壮大”的共享版权工作成果之路。该镇聂家庄泥塑传承人聂来忱说:“前些年,不懂得咱的手艺还能登记版权,让其他地区占了先机抢了名头。现如今,版权工作服务站教给了咱版权知识,这心里头也踏实多了。”
“非遗版权的有效保护,让镇里的特色IP‘泥叫虎’系列泥塑产品叫虎、摇猴、八仙等远销全国一线城市。”高密市姜庄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景泉说,镇里还有效带动120多名泥塑艺人参与加工,每年可加工“泥叫虎”系列产品40多万个,村集体增收20万元以上。“家庭式小作坊”摇身变成了“家门口赚钱的小工厂”,版权工作的有力推进,打通了村民致富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