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迅猛发展,践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体现在从版权保护到版权成果转化运用的各个环节,版权界如何看待新技术在版权领域的创新应用,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近日,在北京市版权局承办的2024北京文化论坛“数字时代版权创新发展与保护治理”沙龙上,与会嘉宾结合实践进行了分享。
加速智能化改变版权应用场景
“走过了网络普及阶段,我们正在加速进入智能化时代,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构成今天的时代图景。”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互动媒体标准推进工作委员会副主席包冉提到,对版权事业而言,无论是版权应用场景,版权保护、创新还是开发,都迎来了令人激动的时代。
国际唱片业协会首席法务官劳里·理查德从国际的角度提供了更加开阔的视角。他说,全球的唱片业都是拥抱科技的,唱片行业的诞生也是得益于科技的发展。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在区块链应用上没有发现特别明显的商业化空间,但AI不同,AI已经参与到不同艺术作品的创作中了。
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副理事长兼总干事周亚平是作曲者出身,对AI给创作带来的影响有深刻体会。他提到,随着AI的快速迭代,技术的发展对专业门槛的要求越来越低,甚至可以说是“零门槛”。尽管如此,周亚平依旧认为,AI是无法创作爆款的,AI输出的东西不能享有版权,即使是进行了人工干预,也不能成为干预者的作品。“我认为,AI只能是人的工具,可以通过其拓展创作领域,但AI生成物不能成为你的作品。”周亚平说。
技术发展给版权保护带来挑战
“当前,最重要的是明确AI蓬勃发展之后所带来的相关风险。”劳里·理查德提到,现在AI不断渗透到各个行业,包括人们生活之中,带来了很多改变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挑战。比如,生成式AI高质量的音频输入给唱片业带来威胁,这会给原创的作品带来颠覆性挑战。此外,AI不仅给创作者带来了挑战,对销售市场也是很大的挑战。比如,某位歌手利用他的作品训练大模型,大模型就生成了这个歌手相应的作品。“我们最终推出的唱片作品是销售到市场上的作品,要考虑的就是版权保护,现在国际唱片业协会也采取了非常强硬的法律手段来捍卫自己的知识产权。”劳里·理查德说。
“劳里·理查德先生提出了利用法律手段,这个我也非常赞同。但利用法律手段,无论是立法还是执法,都有一定的滞后性。只有侵权行为发生了,经过举证才能诉诸法律。”包冉认为,如何将版权保护机制前置,实现全过程的版权保护机制,是当前要思考的问题。
周亚平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两个维度的改变,第一是技术改变了生活,第二就是法律需要及时完善。当技术演进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法律完善的步伐应当与技术同行,技术进步的同时应该有相应的法律规则来对整个秩序进行规制。
“AIGC不断地迭代和进化,未来5年是什么样,现在难以想象。过去我们认为AIGC主要是辅助性工具,但是它现在是主要的内容创作方。对那些并非特别顶流的作家或者并非音乐家的普通人来讲,AIGC核心的问题是冲击了创意灵感。因此,AIGC不仅是工具,不仅是在进行内容生产,它更显著的影响是在创意灵感层面。”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数据中心首席科学家沈浩认为,在传统的文化产品或者数字作品的版权里,如何形成版权保护、版权的溯源和确权,关键应在时空上形成共同体认知,在确权问题上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实现一系列可能的实践和应用场景。
科技发展要与产业发展实现平衡
“文化载体和表现形式一直随着技术在变化,但原来的文化创作者一直是以人为主体,如今第一次机器成为新的创作者,未来AIGC创作的内容,有可能会远远超过人创作的内容。”网络版权产业研究基地高级研究员王强提出了目前业界的核心争议:AI到底会不会创新,未来是否可以合成大量人类社会没有的知识?
劳里·理查德的观点是需谨慎。从国际上不同的案例中可以看到,目前国际上使用AI工具进行的创新,需要人类进行干涉,这样才能够实现更加完善的创新。也就是说,不要轻易断定AI是否能够成为一个创新者,尽管它很重要,能够提供灵感,但其与真正的创作还是有区别。
包冉提出了另一个问题,也是当前大家关注的重要话题:社会该如何对企业的AI技术进展进行有效、合理合法的干预?
劳里·理查德认为,加强对AI的管制是非常重要且必须要做的事,在这个过程中,还是要把人放在最主要的位置。尤其是对音乐产业而言,最终的作品版权一定要归于人。版权必须被尊重、受保护,在使用作品之前必须要得到授权。“音乐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但科技的发展怎样能够与行业发展达到平衡?”劳里·理查德建议,要增加透明度,要知道AI训练的时候用了哪些内容,且AI用以训练的数据是需要被授权的。“对所有人而言,我们一定要有一个非常有意义的AI,而且是向善的。”劳里·理查德说。
沈浩建议,AIGC数据内容如何实现可控,首先要保证输入内容的可控,对模型进行作品登记或技术认证,在中国至少要有这样的共识。
“技术一直是为内容而服务的,最不变的是技术一直在变,载体在变,交互方式在变,甚至创作,也能用技术完成一部分,但是内容和文化才是最内核的东西。”王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