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术已深度应用于音乐创作、影视制作等领域,其版权归属引发广泛讨论。加之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冲击下,全球版权产业面临深刻变革,既带来挑战也催生创新,为有效应对新场景、新业态和新模式所催生的版权领域中的全新变革,在2025年知识产权南湖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版权赋能音乐创新创造、新技术引发的版权新问题、版权制度的现代化等展开研讨,为应对数字时代的版权变革建言献策。

全球治理探索:从司法裁量到制度创新
当前,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版权认定已成为全球知识产权领域的前沿命题。音乐领域已出现AI创作歌曲引发版权纠纷的典型案例,而多例生成式人工智能司法案件更凸显核心争议:生成式AI服务提供者能否被认定为信息内容生产者?其责任界定是否可援引“避风港原则”获得免责?这些法律命题的解答,正深刻影响着AI技术发展与内容产业生态的平衡。
针对生成式AI定位问题,湘潭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二级教授刘友华认为,应当将生成式AI界定为服务提供者,而非内容提供者。生成式AI服务提供者版权责任方面,纽约时报的OpenAI案反映了生成式AI技术在数据使用与版权保护之间的激烈冲突,既涉及生成式AI服务提供者的注意义务及其责任,更直接关系到AI产业发展的基础。刘友华提到,“如果为生成式AI服务提供者设置过滤义务,将产生预防成本,如果忽略这种成本配置的正当性,将影响到正常的市场竞争和分工。”他认为,内容生成与推送技术的迭代并不意味着责任提升,服务商获利能力越强则义务越重的做法未必具有社会福利上的高效率。
“对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责任问题,应该考虑长远和权利人利益的权衡,在不断迭代的大模型生成能力个案当中判断过错,提供足够的弹性空间,实现产业发展与版权保护的恰当平衡。”刘友华说道。
如何在AI大模型开发应用中做好版权的规制?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副主席兼总干事刘平认为,AI大模型训练的著作权问题,首先是现有AIGC技术的基本特征和价值判断,现有AI技术还不具备人类情感。因此,关于AIGC训练中作品的版权问题,其中一个焦点是相关版权如何规制。面对庞大的相关权利人数量与作品数量,现实最优解是通过集体管理组织和集体管理制度高效解决作者权益问题。
德国著作权法关于作品和构成要素的问题,不仅包括有形传播,还包括一定的创作高度,或者是必要的创作主观因素。作品必须是个人的智力结果,个人指的是自然人,关于作品的构成要素条件的规制经得起时间和技术演进的考验。
著作权人和AIGC 开发者不是博弈关系,和合共赢才有出路。“完全可以借鉴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现行标准制度流程制定相关AIGC产业的付费标准。维护创作者的权益是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呼吁相关AIGC企业能够尽早与国家著作权集体权人组织合作,开创双方合作共赢的局面。”刘平说。

破局之道:以制度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制度的变革要兼顾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当下人工智能跨越式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实现技术发展与权益保护的平衡?新情况、新变化以及新兴客体出现,如何以版权助力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也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要加大版权制度供给力度,持续营造保护创新的良好版权生态。“要适应智能社会的变革,适应著作权制度的现代化。我们既要兼顾技术的包容性,也要考虑人工到智能生成的智力成果,怎样接纳和包容新技术产生的新型客体,如短视频、智能生成物等。”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副理事长冯晓青表示,针对著作权侵权的表现,如短视频平台、人工智能平台的著作权侵权责任认定、责任构成要件等,建议相关法律在后续修改时进行规定。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熊琦认为,当下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的著作权争议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到底是提供内容还是提供服务,二是法律适用上的争议。
“要有事后必要措施,这种情况主要是防止反复侵权的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平台是否有义务调整模型参数和删除语料中的素材,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很多时候平台的训练是第三方提供的,很多基础训练是由第三方完成的,平台应该增加的义务主要是内容标识标注义务以及对转通知和反通知规则的完善。”熊琦表示。
安徽省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四级高级法官李楠提到,未来有三个方向需要重点思考,首先,面对人工智能实践中存在的大量争议,尤其是权利归属问题,如何通过司法审判来进行明确?其次,人工智能侵权如何认定?产业之间不正当竞争行为如何界定?如何通过案件办理引导产业之间形成良性竞争?最后,如何拓展处理技术中立与侵权行为认定的关系,实现版权的有效保护,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部分与会学者:

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游劝荣致辞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主任刘华致辞

中宣部版权管理局副局长汤兆志

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郭禾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书记、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侯振发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资深教授、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吴汉东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版权协会常务副理事长于慈珂发表主旨演讲

英国牛津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德夫·甘吉发表主旨演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