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华珍藏羌文化博物馆(下称藏羌文化博物馆)建立在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日常人来人往。这是一个集藏羌民族文化藏品展示、藏羌织绣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于一体的博物馆。暑期来临,不少研学团来此感受藏羌织绣的魅力,欣赏“非遗+”模式下的现代文创产品,领略藏羌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
藏羌织绣,是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和羌族刺绣的合称。藏羌文化博物馆坚持“文化梳理、人才培养、融合创新、市场对接”的思路,在传统技艺中融入现代创新,创作了一系列特色鲜明、工艺精湛的藏羌织绣作品,并积极探索版权转化。该做法入选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第三批典型案例。
2012年,藏羌织绣非遗传承人杨华珍创建了这处博物馆。基于对传统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敏锐反应,藏羌文化博物馆自创立之初就开始着手建立藏族织绣、羌族刺绣、彝族刺绣的数据资料库,对传统图案进行数字转化。“我们深入四川、青海、西藏、云南等地区的农村(牧区)、高校及文化部门,对藏羌彝传统工艺图案元素,特别是其内涵与表达意义进行收集和记录,为非遗项目的保护与活化提供依据。”藏羌文化博物馆馆长冯旸向记者介绍,博物馆工作人员累计收集了10万余幅图案,逐一拍照并制作矢量图,分类入库,实现数字化保护。
以前,藏羌织绣多绣在头帕、腰间束带或绣花鞋上,装扮人们的日常穿搭。杨华珍在创作时充分发挥想象力、大胆用色,不断推出新的纹样。同时,藏羌文化博物馆积极联合高校培养手工技艺创新人才,推进藏羌织绣传统图案的再创作和衍生品的开发设计。

这些“巧思”获得了市场的青睐。2014年,藏羌文化博物馆启动了藏羌织绣授权项目,以版权授权的形式与国内外知名品牌和艺术家进行合作,用现代方式演绎传统之美。截至目前,藏羌文化博物馆已经同宝马、环球影业、华为、植村秀等20余家国内外品牌开展了合作。
“起初在与一家国外美妆品牌合作时,对方要求以视频形式记录创作过程,并对成品存档。从那时起,我和团队就形成了对每一个创作步骤留痕的做法,并建立起版权登记的意识。这项工作为与品牌方沟通非遗元素的使用权限等事宜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博物馆层面也非常注重版权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我们先后制定了藏羌文化博物馆著作权管理办法、版权档案管理制度、校企合作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等10余个制度性文件,为版权保护和转化工作提供了标准化、规范化的指导。”冯旸介绍。
在冯旸看来,非遗传承同商业品牌合作,能够更好发挥传统文化作品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截至目前,该博物馆共计拥有版权140余件,累计授权费用1000多万元。版权转化让藏羌织绣这朵民族之花在全世界绽放光彩。
藏羌织绣图案手表表盘吸引目光、《功夫熊猫4》藏羌织绣图案海报扮靓电影、藏羌民族特色饰品与现代服饰的“混搭”频频出圈……如今,藏羌织绣的知名度和时尚感不断得到提升。在创造商业价值的同时,大量的制作订单纷至沓来,特别是帮助藏羌民族农村妇女实现增收致富。

“我们在汶川县、小金县、九寨沟等地的社区、景区搭建藏羌绣苑生产和展示窗口,带动了1500余名绣娘灵活就业,实现年人均增收超3万元。2020年建立的‘汶川巧娘羌绣专业合作社’已累计培训绣娘4000多人次。”冯旸说。
一针一线,蕴藏着手艺人的匠心。通过对藏羌传统织绣艺术的现代化创作和版权转化实践,古老的非遗技艺变成了时尚符号,在大众生活中收获了更多回响。
(原标题: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典型案例展播|一针一线巧生花“玩转”版权进万家——四川省成都华珍藏羌文化博物馆创新开展藏羌织绣版权转化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