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易旗下手游《哈利波特:魔法觉醒》工作室发文指控某网络短剧涉嫌抄袭游戏原创时装、未经授权使用原创音乐,引发热议。
网友评论称:“这波是魔法与版权的对决”,也有几位网友反映,不少网络短剧BGM疑似挪用其他热门作品的配乐,可能没有版权。
记者了解到,这类情况并非孤例,此前有网友反映,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的原创音乐被一部仙侠题材短剧挪用,该短剧同时还挪用了多部影视作品的台词和配乐。
从视听作品配乐的规范使用,到热门角色造型的独创性;从发现游戏作品、网文IP疑似遭侵权,到指出短剧互抄、片段切条——公众在休闲追剧之余,也越来越关注背后的版权问题。

三次元“撞衫”二次元,算不算侵权?
那么,音乐作品是否被侵权,应如何判断?游戏内的时装设计和真人短剧服装相似,在什么情况下会被认为是抄袭?记者就相关法律问题咨询了上海段和段(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律师事务所主任郭国中。
郭国中指出,无论是服装设计还是音乐作品,侵权认定通常都采用“接触+实质性相似”的标准。对于音乐作品,需要综合考虑音乐的歌词、旋律、和声、节奏、结构等要素进行判断。
“界定游戏中的虚拟时装是否被抄袭,首先需要判断虚拟时装是否属于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如果虚拟时装具备可识别的独特表达,便可以满足创造性的要求。”郭国中认为,从游戏设计到真人短剧的复制行为,并非要求物理尺寸、材质完全一致,关键在于视觉传达的核心独创性要素是否被复制。如果复制了原设计独特的、非功能性的轮廓造型,如夸张的肩部、标志性的剪裁线条;或者复制了具有显著性的图案、纹样、色彩搭配,相似度超出了行业通用设计或功能需求的范畴,则可能构成侵权。

争议服装对比图微博网友供图
游戏和短剧都属于视听作品,但由于作品形态、创作成本和生命周期的差异,导致解决此类纠纷并不容易。
郭国中指出,游戏有数年的运营周期,而短剧上线快、下架也快,具有高淘汰率、高更新率的特点,因此抄袭现象尤为严重。同时,单个短剧的侵权赔偿额可能不足以覆盖维权成本,侵权方可以更换马甲快速上线新剧,跨界维权的难度不小,收益却可能相对较低。
504亿元规模的短剧产业,怎么避免侵权?
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发布的《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指出,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5.76亿人,占整体网民的52.4%。据行业机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达到504亿元,首次超过电影票房规模。
对于短剧创作者和机构,想要抓住风口,加入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潜力股”行业,更应正视其背后潜藏的版权风险,正确理解法律层面的侵权认定,避免因盲目追求快速制作、快速变现而陷入侵权纠纷。
对此,郭国中建议,短剧制作方应做好知识产权合规的全链条管理:
首先,作品改编要合规,如需改编小说、漫画等,务必获得清晰、完整的著作权授权,同时审查授权链是否完整。
其次,音乐使用须谨慎,创作人在创作短剧时要使用正版曲库,向音乐版权集体管理组织(如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或音乐平台购买正版背景音乐授权。
第三,视觉要素需原创,短剧中的角色造型、服装、场景设计尽量原创,如因成本考虑,需使用知名IP形象或设计元素,必须获得版权方明确授权,避免“打擦边球”的模仿。
除了呼吁创作者的自律,短剧行业的版权合规之路还需要平台和监管层面共同发力。
记者了解到,今年5月,国家版权局等四部门启动打击网络侵权盗版“剑网2025”专项行动,聚焦包括微短剧在内的视听作品、动漫及游戏领域等6方面开展重点整治,加强版权保护。今年2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通知,引导网络视听平台加大内容审核与版权管理力度。此外,中国版权协会也设立了微短剧工作委员会,倡导行业自律,以应对微短剧行业快速发展中出现的版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