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京启幕。在首都版权展区,以“版权+IP”为核心,设置五大展示区,主题活动丰富多样。在这里,参观者既可以了解版权保护动态、听版权知识讲座、参与“我为版权发声”互动活动,还可以在文创空间等观赏、选购“何以博乐”等IP产品,体验沉浸式互动游戏等,可看、可玩、可买,成为此届服贸会的一大亮点。

“版权+IP”,展示创新成果与产业生态
首都版权展区围绕“版权智驱•科技赋能•创新未来”主题,以“版权+IP”为核心,设置版权成果展示区、数字文博展示区、文创IP共生空间、舞台活动区、“我为版权发声”打卡区五大展区,突出“文化传统”与“数字创新”两大内涵,全面展示首都版权领域的创新成果和产业生态。
以图文、视频形式展示的行政司法保护协同治理机制、2024年北京版权十件大事、首都打击侵权盗版典型案例等,通俗易懂,吸引很多参观者观看。如北京市版权领域行政司法协同治理工作机制设立于2022年,展区用可让观众“秒懂”的图文展示,介绍著作权案件线索通报会议机制、版权纠纷多元调解机制、网络版权“快保护”机制、网络影视专项保护机制、版权纠纷“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工作机制等五个具体机制如何协同运作,让版权协行政司法更高效。
北京市版权局打造的版权多元解纷“北京模式”,持续推动软件正版化、助力版权强国建设。据介绍,展区重点展示了北京入选的版权强国建设典型案例,以案例说经验,介绍北京市通过成立专业版权纠纷调解组织、建立诉讼与非诉讼衔接联动的“诉非云联机制”等措施,系统性建构版权纠纷替代解决机制以及已取得的成效等。

现场体验掐丝画制作
科技赋能,古今审美“对对碰”
数字文博展示区是文创爱好者不容错过的区域。这里有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精心策划的“何以博乐”专题,汇聚多家博物馆联名开发的系列文创。这些产品巧妙融合馆藏文物元素与现代审美,在现场通过立体化场景进行展示与销售。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会特别引入了创新的数字文博展示体系,通过高清三维建模对首发文物进行沉浸式数字化重现。参观者不仅可近距离观赏实体首展文物,还能通过数字交互界面深入感知文物背后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涵,体验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所有这些数字化成果均已通过国家级权威平台“中国文保链”完成了确权与存证。这一举措既保障了数字资源的安全性与合法性,也为文物数字资产的流转与创新应用奠定了信任基石,有效推动了文物资源的活化利用与版权保护。
展区不仅深度融合文博创意与数字科技,带给参观者贯通古今的文化体验,而且以融合传统与现代审美的系列文创产品,让可以“带得走的文化”融入生活。展会期间,“红釉玉壶春瓶”在首都版权展区首发,系其首次以“文物艺术品+文创产品+文物数字版权”形式展示亮相。

互动打卡,沉浸式体验数字文化
文创IP共生空间是一个以传统文化为核心、游戏IP为特色辅助、现代科技为体验桥梁的空间。据介绍,这里有三大看点:一是北京文化企业近年来的精品力作以及版权转化产品,他们是北京核心版权产业的重头戏,彰显了城市文化创作活力、生产能力和传播影响力。二是非遗展示与售卖区,以瓷器、漆器、珐琅器三大核心品类器物为载体,非遗技艺焕发新生。三是中国字体设计企业汉仪字库公司展示了以汉字版权为核心的文化创新成果,所有作品均进行了版权确权与存证,展示出创新设计、版权保护、衍生开发的良好生态。
此外,现场还设置了“山海经IP”AI合影空间,通过科技赋能文化IP,给参观者带来“以人入画、神形合一”的创新体验;应用AR滤镜等技术推出的“穿越式”留影活动,搜狐畅游、北京乐元素、爱普雷等游戏企业提供的手办、音乐、卡牌等各种趣玩体验也吸引众多参观者。

智能机器人与参观者互动
在舞台活动区,9月10日至13日,每天都有版权知识讲座、民间文艺表演以及民间技艺宣讲等活动。在这里,参观者可以体验掐丝画、大漆、绳结、衍纸创作,还可以聆听开心麻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的版权相关讲座。作为首都版权展区的标志性板块,“我为版权发声”互动区持续依托新媒体平台推动公众版权意识提升,参观者可以选择指定特效拍摄专题打卡短视频,推动版权宣传从单向传播转向全民参与、从会场活动延伸至数字社交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