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地连续发生多起因为网上市场经营主体的新注册商标与相关作品在先著作权争议引起的纠纷案件。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涉及商标权与著作权冲突的纠纷案件数量呈持续上升趋势,引发知识产权界、司法界等专家学者的重新关注。为此,我们特整理编辑了以下指导性文字,以期对有关方面有所帮助——
在知识产权的版图里,商标权与著作权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各自散发着独特光芒,为企业的品牌建设与创意成果保驾护航。但有时,它们也会意外"碰撞",引发复杂的权利冲突。据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涉及商标权与著作权冲突的纠纷案件数量呈上升趋势,这无疑给企业的正常经营与发展带来了诸多困扰。当这两种权利狭路相逢,企业究竟该如何应对?
一、冲突根源:权利特性的"交集"与"碰撞"
(一)产生机制不同埋下冲突隐患。著作权基于作品的创作完成自动产生,从创作者完成作品的那一刻 起,著作权便如影随形,即使没有经过版权登记。而商标权则需通过向商标局提出注册申请,经过形式审查、实质审查等一系列严格流程,核准注册后才正式产生。这种不同的产生机制,使得一件具有独特设计的标识,可能在创作者手中先获得著作权,而后又被他人用于商标注册,从而引发权利冲突。
(二)保护客体相似引发权利重叠。商标的构成要素,如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颜色组合和声音等,以及上述要素的组合,这些恰好也是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范畴。例如,一个极具创意的品牌logo,它既可以作为商标用于区分商品或服务来源,又因独特的设计构成受著作权保护的美术作品。当不同主体分别基于商标权与著作权主张对同一标识的权利时,冲突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二、冲突表现:侵权纠纷的"高发地带"
(一)未经许可,将他人享有著作权的作品注册为商标。在市场竞争中,部分企业或个人为了快速获取具有影响力的商标,未经著作权人许可,擅自将他人已创作完成且享有著作权的作品申请注册为商标。例如,某知名画家创作的一幅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市场知名度的画作,被一家服装企业看中,在未取得画家授权的情况下,将该画作稍作修改后作为商标申请注册,并用于服装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画家的著作权,一旦被发现,著作权人有权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二)已注册商标的使用侵犯他人在先著作权。有些企业虽然合法取得了商标注册,但在商标使用过程中,却因忽视了对他人在先著作权的审查,导致侵权行为发生。比如,某企业注册的商标中包含一段音乐旋律,在实际的广告宣传、产品包装等使用场景中,频繁播放该音乐。然而,这段音乐早在多年前就已由一位音乐家创作完成并享有著作权,该企业的使用行为构成了对音乐家著作权的侵犯,即便其拥有商标注册证,也难以逃脱法律责任。
三、应对策略:化解冲突的"法律武器"
(一)商标申请前的"自查自纠"。企业在申请商标前,务必进行全面、细致的自查工作。一方面,对拟申请的商标标识进行著作权排查,通过检索著作权登记数据库、网络搜索、咨询专业知识产权机构等方式,确保该标识不存在侵犯他人在先著作权的风险。另一方面,若商标标识为委托设计,应在委托合同中明确约定著作权归属,避免日后因权利归属不清引发纠纷。例如,A公司委托设计师李某设计商标,在合同中明确规定"该商标设计完成后,著作权归A公司所有",这样一来,A公司在后续使用与商标相关的权利时,便拥有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二)冲突发生后的"维权行动"。行政途径:当著作权人发现他人将其作品注册为商标,侵犯其在先著作权时,可在商标注册之日起五年内,向商标评审委员会提出无效宣告申请(对恶意注册的,驰名商标所有人不受五年时间限制)。在此过程中,著作权人需提供充分证据,如作品创作底稿、首次发表证明、著作权登记证书等,证明其对作品享有在先著作权,且该商标与作品构成相同或实质性相似。若商标尚在初步审定公告期内,著作权人也可向商标局提出异议申请,阻止商标的核准注册。
司法途径:若行政程序未能有效解决冲突,或当事人对行政裁决结果不服,可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在诉讼中,法院将依据双方提供的证据,综合判断商标权与著作权的权利归属、是否构成侵权等问题。例如,在某案中,法院经审理查明,被告注册的商标与原告享有著作权的作品在设计元素、表现形式等方面高度相似,且被告无法证明其商标具有独立创作来源,最终判决被告商标侵权成立,责令被告停止使用该商标,并赔偿原告相应经济损失。
四、典型案例:冲突化解的"现实样本"。
甲公司拥有一个极具创意的卡通形象美术作品,并进行了著作权登记。乙公司在未经甲公司许可的情况下,将该卡通形象申请注册为商标,用于玩具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甲公司发现后,迅速向商标评审委员会提出无效宣告申请,并提交了详细的作品创作过程记录、著作权登记证书、作品在市场上的宣传推广证据等。商标评审委员会经审查后,认定乙公司的商标侵犯了甲公司的在先著作权,依法宣告该商标无效。乙公司不服,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法院经审理维持了商标评审委员会的决定。通过这一案例可以看出,在商标权与著作权冲突的解决过程中,充分的证据准备与合理运用法律程序至关重要。
商标权与著作权的冲突并非无法调和,只要企业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商标申请前做好预防工作,在冲突发生后积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便能有效化解纷争,让知识产权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