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2025北京文化论坛上,中法电影人表示——新一代电影创作者必将引领新的创作浪潮
130年前,《火车进站》在巴黎一家不起眼的咖啡馆里,照亮了银幕。120年前,《定军山》在北京闹市的照相馆里,首次开机。这两部具有代表性意义的电影画面,在9月24日举办的2025北京文化论坛——中法影像对话沙龙现场被反复播放。
为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与法国电影诞生130周年,2025北京文化论坛特别策划了主题为“风移影动——中法影像对话”的系列活动,此次中法影像对话沙龙正是该系列活动的重要板块之一。中法电影界代表、学者、创作者齐聚一堂,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对话。
电影推动人文进一步交流
回顾光影征程里,法国新浪潮电影打破传统桎梏,在世界电影中亮起一盏明灯,推动了世界电影的发展。法国知名导演让-雅克·阿诺回忆起自己亲身经历的法国电影新浪潮,“当我18岁进入到电影学院时,新浪潮已经变成了‘旧浪潮’。”在他看来,新浪潮的诞生与电影技术条件的变革息息相关,这一运动不仅深刻改变了电影创作的方式,也对全球的电影人、评论者与观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从学术视角谈道,法国新浪潮电影一定程度上象征着一种保持作者风格的姿态,其启发性在于将电影从重视故事逐渐转变为更重视挖掘人物与人物内心世界。尽管从普遍意义上人们更多将法国新浪潮的印象归类于作者电影,但如今的类型片创作中,即便将叙事放置在更重要的位置,也会更重视描摹故事中的人物动机与复杂性。
这种特征也在《狼图腾》上得以显现。作为中法合拍片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让-雅克·阿诺从这段拍摄经历中认识到了合拍片存在的核心优势,其中提到了在放映环节让不同国度的观众能找到共鸣。
作为另一部中法合拍片《夜莺》的制片人,国际合拍合作资深出品人、制片人宁宁认为,做好合拍片的前提是双方核心团队对彼此文化的深层认知与理解。《夜莺》在拍摄过程中,导演从零开始学习中文,创作团队走访了20多个中国家庭。因此,《夜莺》的中外观众在观看影片时的笑点是完全一致的,这表明文化壁垒完全可以在尊重与了解的基础上消弭于无形。
AI技术对电影业带来影响
AI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电影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全球电影格局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中法电影合作在人才培养、技术交流、创作共鸣等方面将迎来全新机遇。
身处时代的变革当中,人工智能进入人们的生活,让-雅克·阿诺认为,这一代的电影创作者必将引领新的创作浪潮。
杰罗姆·赛杜-百代基金会主席佩内洛普·里布-赛杜就从修复和保护珍贵电影遗产的角度阐述了AI的独特价值。比如,过去的老片修复工作,往往只能修复破损影像,而AI技术诞生之后,可以对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缺失进行再造补充,让前后片段连贯起来。
导演薛晓路也提到了AI在一些工业流程上的独特优势。比如,动物拍摄一直以来都是难以掌控确定性的环节,尤其是猫,猫是没有办法被指挥拍摄的。但在AI出现之后,创作者不仅可以生成一只写实的猫进行表演,甚至已经可以让它完成从火车面前翻过去这样不可思议的镜头,不过,薛晓路也表示,“电影人只能是伸手拥抱AI,但我相信AI还是替代不了思想。”
诚如佩内洛普·里布-赛杜所说:“我们谈论很多技术,但拍电影始终还是要围绕团队和才华横溢的电影工作者来做,我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富有才华的人、讲不同语言的人能够共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