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AI融入数字音乐全产业,加大了传统创作者“被替代”的担心,业界呼吁——完善版权分配规则 鼓励精品内容生产
“中国数字音乐产业正迈入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驱动、跨界融合为显著特征的新发展阶段。”近日发布的《中国数字音乐产业报告(2024)》中,明确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全面渗透到产业的各个环节”,并且在展望部分中将数字音乐的未来和人工智能紧紧联系在一起。人工智能给数字音乐产业带来的除了无尽可能,也有其对于创作者来说是否是洪水猛兽的讨论。在2025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大会上,AI之于数字音乐的影响受到业界代表关注。
人工智能拓展数字音乐边界
中国传统音乐、戏曲以其独特魅力圈粉更多人群,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能通过文字、图片和有限的音视频资料,对剧种、经典唱段、戏曲知识等进行讲解,学生难以直观感受戏曲的魅力。中国唱片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樊国宾介绍,中唱推出的智能戏曲教室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如高清大屏幕、环绕音响、虚拟现实设备等,可以让学生沉浸式感受戏曲魅力。智能戏曲教室还可以通过远程教学平台,与拥有丰富戏曲教育资源的学校进行实时互动,帮助偏远地区的学校获取更加优质的戏曲课程资源。
2025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大会的数字音乐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分论坛上,科大讯飞AI文娱业务群副总裁、讯飞音乐总经理郭嘉介绍,讯飞音乐通过虚拟歌手演绎木偶番剧推广曲,联合河南卫视打造《节气畅游记》;由虚拟歌手路娅演绎的歌曲《无人会》充满国风韵味,歌曲的创作也应用了AI进行变声与歌曲合成。
对于数字音乐的用户来说,人工智能带来的听歌体验变化也多了起来。腾讯音乐娱乐集团法务管理部总经理岳魏捷介绍,腾讯音乐融合了音频特征与文本特征,对目标用户歌单中每首歌曲的音频和文本进行特征提取,并利用对比学习模型进行训练,更智能地推荐贴合用户情绪和品位的歌曲。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应用在音质提升方面,如通过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学习海量高质量音乐样本,修复丢失的高频信号,显著提升音质。普通用户难以有专业的设备和场地录歌,AI算法可以实时分离人声和环境噪音,解决在无麦克风场景下因环境噪音导致人声浑浊的问题,提升K歌体验。
音乐传情无法由机器代劳
AI在数字音乐的生产、消费和应用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多元,AI作词、编曲甚至模拟人声软件的出现则让“音乐人是否会被机器取代”的问题热度居高不下。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舒楠认为,音乐的创作源于人对美好情感的渴望、与亲情关系的连接,AI难以创作出直击人心的歌曲。AI会起到大浪淘沙的作用,淘汰掉滥竽充数的人,而AI具有的基础的作词作曲能力也倒逼创作者更多、更深地去体验生活和情感,将人类最宝贵的财富融入创作之中。
音乐人王澳楠坦言,身边很多制作人因为AI功能的强大而很有危机感,但这种焦虑并没有影响她。在她看来,优秀的音乐人“非常有风格,非常人歌合一,非常具有自己的人格魅力与特色”。但AI今天为这个人创作,明天为那个人创作,不会具有人格魅力,也无法形成特色。而且王澳楠觉得,如果依赖AI创作的歌曲获得成功,有可能让创作者懒于动脑思考投入创作,这无异于竭泽而渔。
的确,目前,AI在音乐创作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多为“打辅助”。抖音集团音乐版权与内容创新负责人师晶介绍,AI辅助创作歌曲已经有了不少成功实践,比如网络主播董宇辉发布的首支个人单曲《吾乡》就是由AI辅助制作的。在创作主题方面,抖音还会把大数据监测到的热点趋势推送给有创作能力的音乐人,赋能音乐人的数字音乐生产。
规范与监管需要跟上
人工智能生成物的版权问题一直备受争议,在2025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大会数字音乐版权生态建设论坛上,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敖然提到,AI音乐创作及应用场景下的版权分配规则尚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发展潜力的充分释放。
《中国数字音乐产业报告(2024)》中也明确提出,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使得音乐供给呈爆炸式增长,持续稀释版税收益池的单位价值,加大了传统音乐人的生存压力和被替代风险。
面对问题,如何解决?《中国数字音乐产业报告(2024)》给出了思路:加快建立适应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的审核监管机制,引导精品创作与规范市场秩序。加快建立适应AI技术发展的内容审核、版权监管与反作弊机制,明确音乐作品独创性标准与侵权认定规则,加大对“洗歌”等争议行为的规范与引导,维护公平竞争的创作环境。推动平台优化评价体系,减弱算法对创作方向的干扰。通过政策激励与行业引导,鼓励深度创作与优质内容生产,构建健康有序、有利于精品孵化的行业发展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