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承载着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乃至社会价值,且脆弱又无法再生。如何判定并且彰显文化遗产的价值,如何以一种更为适当的方式保护和延续文化遗产是重要议题。如今,数字技术快速发展,为文化遗产的测量、记录、规划、日常管理、监测、展示利用等开辟了新的路径,成为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
数字化极大推动了文化遗产测量和记录技术的革新,这种革新有可能推动学术界关注过去未曾关注的信息,从而带来对文化遗产价值认知的深化和补全。例如,北京房山云居寺存有大量隋代至辽金时期的珍贵石经,历经千年,许多石刻经文已难以辨识,而“微米级”微痕增强成像数字技术的应用,让原本已经漫漶不清的文字有了识别的可能。
数字化还能拓宽文化遗产展示层面的可能性。传统的文化遗产展示,通常需要在本体上施加建设性工程。在学术界,对于已经失去形象的文化遗产是否应在实体层面进行原址、原样的“重建”,一直是争论的一大议题。在此背景下,以数字化为支撑的虚拟重建和沉浸式漫游,意义更加凸显。其既能帮助当代观众直观地理解遗产对象,又不会对遗产本体产生过多的干预,避免让观众对遗产本体产生“真假不分”的错觉。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交互性数据库等技术的运用,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走向“智慧”或者“交互”,使得当代观众与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单一向度的“观看”“欣赏”或者“学习”。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在这方面提供了示范。
值得指出的是,技术越是发展,对技术应用的审视越重要。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数字化应用,也存在不少值得进一步讨论的问题。例如,数字化监测形成了大量的日常数据,如何将这些数据应用到遗产地的风险评估或应急预案制定中,目前尚未形成有效机制。数字化展示能够为观众带来更为沉浸、具身的体验,在市场化环境中可以迅速吸引大量的观众。但是,观众数量层面的“火热”并不一定与文化遗产的价值传播或者教育正向相关。当一处遗产地的数字化展示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展示的重点是否还围绕着遗产价值最为核心的部分展开,还是转移到市场营销逻辑层面的“卖点”上?被市场快速接受的数字化产品,是否能反哺遗产本体,还是仅作为一个独立的产品而流通?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快速迭代的今天,其便捷与酷炫,是否会助长关于遗产不同信息的杂糅与拼贴,从而创造出一个从未真正出现过的“历史”?这些追问值得我们不断思考。
当前,数字化在文化遗产保护全流程中的意义已经被更多“看见”。未来,我们应坚持以文化遗产的价值保护与传承为核心,数字化技术作为手段,让文化遗产焕发更多活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与期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