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发展中的中国版权主题活动现场。
在由国家版权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主办的第十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期间,文化发展中的中国版权主题交流活动在山东青岛举行。活动汇聚了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他们纵览版权制度从《大清著作权律》的历史源流到人工智能时代的前沿挑战,横观国际版权博弈的格局与中国迈向版权强国的路径。
版权是硬实力也是软实力
中国版权制度的演进,是一部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构建、从传统智慧到现代法治的壮阔史诗。
“印刷术诞生于中国,为何现代版权法却没有在中国自发形成?”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研究员周林提出的“李约瑟之问”,引发了与会者对版权制度起源的深度思考。他追溯距今800多年北宋刻本《东都事略》的“已申上司,不许复版”牌记,指出这是中国版权意识的早期萌芽。此后,随着技术和市场的发展以及国家对外交往的需要,版权法得以颁布施行。
《大清著作权律》作为中国第一部版权法,成为多位专家聚焦的样本。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华指出这部法律虽在清末实施短暂,却在民国初年得以延续,实现了国家职能从“文化控制”到“保护民权”、权利主体从“出版者本位”到“作者本位”的关键转变。商务印书馆编审王兰萍认为这部仅55条的法律“体系严谨,逻辑闭环”,权利配置精细且程序规范明晰,展现了高度的规范确定性,至今仍有借鉴价值。
国家版权局原版权管理司巡视员许超从行政管理视角,梳理了新中国版权制度作为“改革开放直接产物”的演进之路。他强调,1990年《著作权法》的诞生及其后三次重要修订、配套法规的完善,清晰地体现了符合国际主流模式的务实管理智慧。
在全球化背景下,版权已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要素之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资深教授吴汉东开宗明义:“版权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的硬实力与软实力。”他精辟阐述,硬实力体现在版权产业对经济的卓越贡献,软实力表现为通过版权贸易实现的文化传播力。他援引数据指出,美、英、法、德、日五国在全球文化贸易中占比高达65%,并引用一位政治家的名言警示:“经济使国家富裕,科技使国家强盛,唯有文化才能使国家伟大。”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志刚则剖析了版权制度在大西洋两岸的深刻分歧。他指出,美国版权法秉持“功利主义”,视版权为激励创新的工具;欧洲版权法则奠基于“自然权利”观念,视作品为作者人格的延伸。
韩国成均馆大学教授林元善分享了韩国版权法从“外来移植到本土创新”的发展经验,核心启示在于“版权法需要根据本国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量身定制”,并且“保护外国作品与保护本土作品同样重要”,这反而为本土文化产业创造了更大发展空间。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上野达宏则介绍了日本著作权法融合欧洲大陆法系原则与受普通法系影响形成的混合特色。

以制度平稳渐变应对AI挑战
技术始终是版权制度演进的核心驱动力,当下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颠覆性技术,正对版权根基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郭禾系统梳理了技术对著作权内容演变的影响。他指出,复制权与传播权两大核心权利的演进,始终与复制、传播技术同步。然而,他警示,云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触及著作权制度的根基——“思想与表达二分法”与“独创性”要求。他呼吁推动制度的平稳“渐变”,以应对AI生成内容对人类作者核心概念的潜在冲击。
吴汉东列举了网络版权产业繁荣背后的三大法律难题:用户创造内容的合法边界何在?数据文本的分析与挖掘是否构成合理使用?AI生成作品的可版权性。他观察到,尽管存在反对声音,但美国、韩国及中国司法实践均显示,若人类对AI作品有实质性贡献,可有条件地赋予版权。
周林对此强调,“法律调整的始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AI本质是算法与数据产物,缺乏人类特有的想象力与激情,版权文化的核心是鼓励创造,确保信息畅通。只有人才能上到信息链上。
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知识产权学院教授苏平则描绘了从“书坊牌记”到“数字版权”的保护演进。面对数字时代“复制零成本、传播瞬时化”的挑战,他介绍了业界探索的系统化方案:技术防护,如反盗版爬虫;商业模式创新,如会员订阅;激励机制完善,如IP全链条开发,为版权保护提供了实践路径。
为版权发展注入新动能
面向未来,中国如何建设版权强国,激发文化创新活力?专家们提出了清晰的发力方向。
吴汉东提出了三大发力点:首先是“高质量的版权创造”,核心是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文化品牌。他以《哪吒之魔童闹海》国内票房成功但国际影响力仍需提升为例,指出文化影响力必须依靠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是“高效益的版权运用”,推动版权产业化、商品化、资本化,需两端发力巩固传统版权产业与大力发展新兴数字版权产业。再次是“高水平的版权保护”,要求做到依法、平等、协同、分类与严格保护。他以Labubu潮玩遭遇严重侵权为例,警示在部分领域版权保护仍任重道远。
郭禾总结道:“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版权是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保障文化创新成果的核心制度安排。”从《大清著作权律》的肇始,到面对AI的新挑战,中国版权制度始终在与文化的互动中演进、成长。
苏平从历史演进中提炼出版权的当代价值在于激发创新活力、规范市场秩序与推动文化出海。他展望,坚实的版权保护将助力中国网络文学从“内容出海”迈向“全球共创IP”的新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