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进程中,需要什么样的新型版权人才?聚焦新时代版权人才的培养路径与机制创新,探讨版权教育、产业融合和国际发展等关键议题,努力培养新时代版权人才主题活动日前举办。来自政府、产业、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集思广益,为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版权人才培养体系,服务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建言献策。
立足时代需求,构建人才培养新格局
版权作为数字内容产业的核心生产要素和价值资源,其人才培养需要新的思路。第十二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强调,新时代版权人才培养要发挥行业特色,打造培养“特区”,开展版权理论研究、资政建言、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版权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贡献力量。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冯士新提到,版权人才培养要注重跨学科融合、深耕细分领域、以实践为导向。他表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将进一步探索版权保护和应用的新路径、新方法,深化人才培养研究与合作,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我国版权产业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在此背景之下,构建版权人才综合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版权专业人才是应有之义。“当前系统变革的新时代要求版权人才具备‘技术与法律融合、创新与实践并重’的核心素养,高校应主动承担起培养责任,推动跨学科协同育人。”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出版学院院长李向阳认为。
版权人才培养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支撑。“应厚植版权文化、构建跨界人才生态、增强中国版权国际话语权。”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孙宝林说。培养新时代版权人才具有紧迫性与战略意义,中宣部版权管理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汤兆志呼吁构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培养体系,完善人才评价与交流机制。
应对数智变革,重建人才能力新要求
数智时代,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并广泛应用,为版权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行业求新求变的发展对版权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版权强国建设基础是版权文化建设,版权文化建设关键在人才。”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有限责任公司法务部主任张凤杰提出,版权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相辅相成,一方面,版权文化建设核心任务之一是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各种版权文化建设工作需要大批专业人才支撑。不仅如此,相关知识更新很快,需要不断进行人才培养。
从顶层设计来看,人才培养已成为版权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和重要保障。2019年,知识产权师(5个职级)列入国家职称序列;2022年,知识产权专业硕士学位设立;2024年,版权经纪人纳入《职业分类大典》目录;《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在部署相关版权工作的同时,对加强人才培养有系统部署。国家版权局《关于加快推进版权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保障措施”部分近一半篇幅都在强调人才培养问题……对此,张凤杰提到,版权文化是版权产业繁荣发展的“文化底盘”,人才培养在版权文化建设过程中具有基础支撑地位。数智时代,版权文化建设人才的基本素养应该包括法治素养、文化素养、经济素养、数智素养、学习素养。人才培养的路径包括学校教育、业务培训、合作办学等。
产业发展的迅猛态势更加凸显了版权人才培养的紧迫性。《中国网络版权保护20年报告》显示,网络版权产业市场规模2023已达到16014.7亿元。产业端“极速进化”,版权业务需求复杂,对人才的渴求更为多元。“我们正处于版权价值被空前放大的时代,产业飞奔与人才慢跑已形成巨大鸿沟。”中新金桥数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裁赵海涛说,版权已成为数据要素的核心载体,正在规模化地“资产化”,未来的人才培养,不仅要会“出版”,更要会“解读数据”;不仅要懂版权管理,更要懂版权的“多元化运用”;不仅要懂“定价”,更要懂“资产估值”。因此,他呼吁建立产教融合型协同育人体系,让人才在真实产业生态中“学、练、战”,抓住版权经纪人这一新兴职业的人才培养机遇,满足产业高速发展的需求。
面向未来趋势,开拓复合培养新路径
“在数智时代,版权产业发展趋势显著体现为网络平台化与生态个性化。”山东大学人文社科期刊社社长魏建提到,版权商业模式经历重构,版权重心从依赖有形介质的发行环节转向支持内容价值的全域传播;创作与消费关系趋向扁平化、互动化,生产呈现去中心化特点,用户成为创作者和传播者,消费行为也直接反哺创作。
魏建特别关注到当前版权金融发展,认为其呈现出与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深度融合的显著趋势,核心方向在于通过资产通证化实现版权的精细化确权、高效流转与多元变现。“在数智时代,版权人才培养的核心趋势正朝着跨学科复合化、实践应用导向以及终身学习体系的方向深度演进。”魏建表示,版权资产化、金融化趋势下,亟须培养懂法律、通金融、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版权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构建能够深度融合版权业务、金融逻辑与区块链、NFT、RWA等前沿技术的复合型能力体系,包括知识体系构建,实践能力锻造。
加强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的结合也是未来版权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丛立先认为,版权人才培养要以应用型为导向,契合版权人才市场实际需求。“数智时代的应用型版权人才,核心业务能力包括版权合同能力和版权维权能力。要以国际化为目标,成就复合型高端版权人才。”他举例,版权人才要熟悉国际和涉外版权制度规则,并具备能够深入研判数智时代作品传播技术的研究能力,解决数智时代创新性传播技术引起的版权问题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