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荣耀》《731》等主旋律作品受欢迎;97%省级电视台及近六成市县融媒体中心已广泛应用 AI……在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上,这些现象深刻折射出当前广播影视创作内容价值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的行业发展新方向。
主旋律创作以小见大
相较于以往主旋律作品常见的全景式宏大叙事,2025年抗战主题创作普遍采用“小切口见大格局”的叙事策略,以微观视角折射壮阔历史,使红色叙事更具情感穿透力。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的重点剧目矩阵中,《我们的河山》以县域发展为切入点,透过小城变迁诠释“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深刻内涵;《归队》聚焦离散小分队的归途历程,用“归队”主线串联平民战士的成长轨迹与东北抗联的烽火岁月,让英雄叙事回归人性本真。
这种创新叙事同样在其他主题创作中绽放光彩。国安题材剧《沉默的荣耀》选择在9月30日烈士纪念日开播,以真实姓名塑造英雄群像,凭借真挚演绎掀起强烈社会反响——国安部专文致敬原型人物聂曦烈士,北京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涌现民众自发献花的动人场景,实现了思想深度与传播效应的完美统一。
国家主管部门的精准引导为创作提供清晰航向,重点创作计划与节点化传播策略形成强劲助推。10月28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多部门启动“剧美中国”精品创作计划,首批发布近30部电视剧(网络剧)片单,其中革命军事题材《伟大的长征》《千里江山图》《那年香港雪在烧》等作品,承载着红色基因的当代传承。
地方广电系统同步布局重大主题创作。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局长王杰群在会上表示,将紧扣红军长征90周年等历史节点,孵化《伟大的长征》《军旗下的誓言》《流金》等重点项目,推动红色经典与青春语态交融共生,构建高站位、高能级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影视企业积极践行创作理念,通过深度采风夯实根基。稻草熊娱乐集团 CEO刘小枫介绍,在国家相关部门指导下筹备的《不见英雄花不开》,以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为背景,创作团队三度集中调研,不仅夯实了创作基础,更拓展了人物塑造的立体空间。
AI提升内容生产力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席卷全球的背景下,AI浪潮深刻重塑信息传播格局,为广电视听生态开启无限想象空间。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视听媒体大模型2.0”平台赋能创作,《千秋诗颂》《中国神话》《来龙去脉》等 AI产品引发行业关注。其中,《千秋诗颂》将语文教材200余首诗词转化为精美国风动画,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中国神话》从美术设计到配音配乐均由 AI完成。
爱奇艺在 AI影视创作领域也进行了探索,其全球 AI短片大赛吸引30余国近2400名创作者。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介绍,赛事期间,大模型为选手提供先进文生视频工具,激发创作者突破传统边界,催生众多创新性 AI影视作品。同时,爱奇艺还打造“AI剧场”,面向全球征集故事创意,为入选团队提供制作补贴、技术支持及大师指导。
“据调研,当前97%省级电视台及近六成市县融媒体中心已广泛应用 AI工具,技术应用正从单点突破向全链条渗透。主流平台初步建成覆盖全流程的 AI体系,头部制作机构积极探索智能化创作新模式。”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科技司司长袁敏表示。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刘文峰认为,当前,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AI等新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化创作生产和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既带来了产业格局的刷新、主体重塑的挑战,也注入了强大的创新动能和发展活力。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所在,是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方面,政策环境要因势而动、因机而变。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出台“广电21条”以来,电视剧司在推动常规剧集发展的同时,也大力倡导短剧集、季播剧、中剧、网络故事片的创作,开辟专门的管理渠道,营造优质高效的环境,创造新发展、新机遇。另一方面,还要积极拥抱新技术,为剧本创作赋能。AI辅助创作、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已经成为剧本创作的技术伙伴,极大提高了功效。但是要注意,技术为内容服务,但不能取代剧作者的独立思考与情感表达,应通过“思路创新+技术赋能”,让剧本创作既保有温情和巧思,又具备时代新意。
AI为视听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唯有以开放胸襟拥抱技术浪潮,推动 AI与内容创作的深度共振,方能为影视精品创作注入崭新理念与澎湃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