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几秒便可“写”一篇优美的文章,一个小时便能创作百万字小说……这些颠覆性现象,标志着AI写作时代来临。前不久,《莽原》杂志发布了关于刊发的组诗《穿过季风的缝隙》被质疑为AI写作的调查报告。报告认为,此事关涉的不仅是单篇作品的认定,更是新技术条件下文学创作、评判标准及写作伦理面临的全新挑战。
报纸副刊阵地也正在成为AI写作投稿的“重灾区”。近期,多家报纸副刊的编辑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投稿邮箱中涉及AI写作的稿件比例越来越高,且隐蔽性越来越强。“我也会感到害怕,如果让一篇AI创作的稿件‘蒙混过关’见报了怎么办?”一位编辑不无担忧地说。
有些稿件就是不对味儿,也看不出“人味儿”
写作,原本可能是人类行为中具有最高价值的一种生命活动,然而,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让写作夹杂了一些难以描述,也难以预测的危机压力。前不久,在浙江建德举办的第十二届报纸副刊理论交流活动上,就数智时代的报纸副刊议题,不少副刊人分享了来自一线的思考。
《工人日报》社会文化新闻部编辑吴丽蓉发现,AI写作的稿件正在被批量生产,可谓防不胜防。在记者的调查中,这一现象同样存在。在很多报纸副刊编辑部,如果编辑看到投稿中有明显AI痕迹,会感到愤怒,并非针对新技术,而是这些看似头头是道的文字,让人看后有一种“受欺骗”的感觉。
“将AI写作的稿件拿来投稿,这样的情况今年多了起来。”《中国石油报》编辑邵美玲告诉记者,人类写作源于生命体验和随之产生的情感表达,而AI缺乏这种生命体验。其创作本质是在强大技术加持下,对已经发表过的“二手”语料进行重组与模仿,而独一无二的“一手”体验,才是作品的“魂”。邵美玲提到,《中国石油报》副刊《北方周末》是石油人的文化家园,大家写的都是与自己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有些稿件就是不对味儿,也看不出“人味儿”。面对这种投稿,编辑部肯定不会采用。
“我们的副刊每天会收到上千篇投稿,采用稿件的首要标准是‘原创’。”《张家港日报》副刊版负责人钱超新透露,AI生成作品很快,投稿人可以将一篇稿件同时投向全国各地的副刊。因此大家会私下交流AI写作稿件的明显特征,并将工作中搜集到的线索进行归纳总结,如果遇到了要适当规避。“比如编辑对本地作者的文风较为熟悉,如果一个本地作者文风突然大变,可能会有AI创作的嫌疑,我们会进一步加强审查。”钱超新说。
面对海量的投稿,编辑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甄别,有时更是感到哭笑不得。一位党报副刊编辑向记者透露,曾有一篇稿件被自己判断为AI创作并作退稿处理,然而没过多久,他就看到这篇稿件刊登在了另一家报纸上。还有一位副刊编辑表示,她也曾收到一篇疑似AI创作的稿件,表面看起来语言优美、主题鲜明、无懈可击,仔细审核发现漏洞百出,比如文章中竟然出现了包拯与宋太宗对话的场景。
不能“冤枉”作者,也不能影响创作生态
“有人投机取巧用AI写稿,有人老老实实敲键盘,对于诚心创作的人而言,与AI竞争,难言公平。”吴丽蓉认为,海量的AI稿件投来,既增加了副刊编辑的审稿负担,也让很多真正用心用情写出来的好文章面临被淹没的风险。
AI不是洪水猛兽,作为一项新技术,它服务于人类,带来了诸多便利。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副刊编辑对AI技术本身并不抗拒,比如利用AI检查错别字、帮助梳理基础材料、润色语言等,将其视为另一种“字典”。“但如果过分依赖AI,就会被技术绑架,作者缺乏主观思想,便丧失了独创性与原创性。”《大众日报》副刊“丰收”主编刘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技术是人的能力延伸,而人与机器最大的区别是,人知道为何而写,即便是有些粗糙的文字,也有真实思考过的印记,源自独特的生命体验。“AI刚开始兴起的时候,用AI创作的文章一眼就能看出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与普及,大家都会用了,也慢慢知道怎样使用AI写出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AI创作的隐蔽性越来越强,有时候编辑也拿不准了。”邵美玲说,这种困扰在工作中的确存在。面对似像非像的文章,编辑既怕“冤枉”了作者,又怕刊发AI创作的文章会滋生投机取巧的风气,影响创作生态。
从工作实操性看,许多编辑会尽量选用熟悉的作者稿件,能够更好地识别、沟通。有的编辑引入诚信机制,避开不自律的作者,若多次发现某位作者使用AI创作的稿件投稿,将会纳入黑名单。“完全用AI写作属于创作态度问题。遇到类似情况,我们不会轻易下结论,会给作者打电话沟通,有的作者会承认自己的确使用了AI,我们也会视具体情况对稿件作出处理。”邵美玲说。
真实性是价值基石,行业呼唤标准与规范
随着AI写作数量激增,界定一篇文章为AI写作的标准是什么?AI合理使用的边界在哪儿?今年,多家期刊就严格规范AI技术的使用亮明态度。如3月13日,《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明确了使用原则、可使用场景及禁止使用场景等。也有期刊表示,将强化审稿机制,采用技术检测与人工审查相结合的方式,杜绝学术不端行为。
虽然报纸副刊也已成为AI写作投稿的“重灾区”,但并没有统一、明确的规则界定。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许多报社并未对AI写作作品设置明确的拒用规定和细则。大多数编辑依靠自己的经验和AI检测工具进行相应判断。然而,AI检测工具的精确度也有待进一步提升,像朱自清《荷塘月色》、王勃《滕王阁序》、刘慈欣《三体》选段等都曾被常用的AI鉴别工具标记为“AI生成内容”,其中《滕王阁序》的AI生成率竟然接近100%。
《莽原》杂志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组诗《穿过季风的缝隙》被质疑后,该社立即通过两个主流AI文本检测平台——知网AI检测系统、朱雀AI检测助手对该组诗作进行检测。经过多轮检测,结果均显示:AI生成率为0%。同时,该社又联系了5位诗歌界资深人士、评论家和学者从专业角度研判,有两位认为作品有AI加工的嫌疑。因此,报告提出,暂不对该作品作出最终定性,待建立具有公信力的评判标准或出现更具权威性的检测工具后再予评判,并暂缓发放稿酬。
对副刊编辑来说,这些扑面而来的新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应对。“要加强对故事和情感的判断。”吴丽蓉表示,真实性已然超越了传统的新闻学范畴,成为报纸副刊的价值基石。这里的真实,是一种更广义的、关乎创作本质的真实——经验的真实、情感的真实和思想的真实。如果存疑,最好的办法是与作者直接沟通,探讨创作细节。
技术洪流滚滚而来,人机共存不是坏事。报纸副刊编辑正在呼唤相关规范的建立,可以将那些配料精准但缺乏生气的稿件拒之门外,留下真正的思考印记,守住人类的精神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