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阅读日益普及的今天,中州古籍出版社让古籍中的神兽精怪“跃”然纸上,为古老传说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州古籍出版社编辑吕玲,了解其如何用数字手段让“典籍里的神话世界”系列丛书“活”起来。
缘起:从“一眼惊艳”到“三年磨一剑”
吕玲与“典籍里的神话世界”系列丛书的缘分始于2020年秋天,她在朋友圈看到了一则出版意向声明和附带的两幅插图。图片中,神话里的怪兽被以生物解剖图的形式精细绘制,每一处构造的名称、特性等都有详细注明。这份“惊艳”点燃了吕玲内心作为编辑的使命感,在部门主任的鼓励下,她迅速联系上了创作者刘浩——痴迷动物创作、钻研《山海经》的专业画师,两人一拍即合,决心共同打造一本国内市场尚未有先例的书。
从创意到成书,道路漫长而艰辛。为了精准定位,吕玲跑遍郑州各大书店翻阅绘本,购买了各种版本的《山海经》作为参照,线上线下深入调研;为确保内容既奇幻又严谨,她与作者反复查阅典籍,专程跑博物馆观察古生物骨架……2021年,《山海经:中国神兽图鉴》项目作为年度选题确立。
这本书将古典典籍与技术、编程融合在一起,通过AR、MR技术立体展示神兽,并根据文献记载为神兽搭配独特的叫声。同时一边从生物学、生态学、博物学等多元化跨学科视角为孩子们深入解析《山海经》故事,一边进行有趣好玩的生物知识科普。为了“做点不一样的尝试”,全书一打磨就是近3年的时光,前后删改不下20次。2023年,《山海经:中国神兽图鉴》终于问世。
开拓:带着开先例的责任感闯出新路
首战告捷,吕玲和团队没有停下脚步。2024年,系列丛书第二部《西游记:中国神怪图鉴》被提上日程,并被列入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创新研发项目。然而,新的挑战接踵而至。
与《山海经》的神兽不同,《西游记》的妖怪像青牛精、狐狸精等在现实世界都是有实实在在的动物原型的。怎么解释一只现实的动物如何“变身”成神通广大的妖怪?经过数次讨论,吕玲与作者刘浩终于摸索出“西行故事—动物原型剖析—神怪小档案”三位一体框架,既讲妖怪的神通,又讲诸如蝎子毒液“含神经毒素与血液毒素”这类的科学原理,让叙事、科普与角色特征融合。
与此同时,西游绘本引入XR技术,对于3D立体模型、声效、360°旋转交互、神怪变身与图书的融合实现亦需要从零摸索。《西游记》的故事主线中有约40个妖怪,如果全放进一本书,每个角色的空间就太挤了,故事讲不透,科普展不开,手绘插图也会缩水。“我们希望让读者能够细细品味每个妖怪的西行故事、动物原型解析和法术、法宝。”吕玲直言道。在这样的考量下,《西游记:中国神怪图鉴》分成两部出版也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开先例的责任感始终伴随着我。”吕玲说,经过逐字逐图、逐帧逐效反复推敲打磨,最终,团队成功“闯过九九八十一难”,将又一部精品呈现在读者面前。
“最近还有同事拍下照片反馈说,我们的书在书架上被翻阅到脱线了。”吕玲分享了获得读者认可的喜悦和感动。
求索:让古老神话照进未来
“光让书‘好看’不够,得让读者‘走进’神话里。”吕玲的开拓创新并不止于内容,更延伸到阅读体验的每一环节。
前期,在出版社领导的统筹指导下,她和团队推动作者开发“神话志怪录XR”APP,读者扫码就能看到360°立体神兽,点击还能听专属叫声;到了《西游记:中国神怪图鉴》,又更多地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增强体验感。戴上VR眼镜,就能用金箍棒降服妖怪;使用Leap motion交互技术,就可以让读者“与神兽互动”……
这些技术从3D建模、声效到交互体验,一切皆需从零摸索。而作为AR有声绘本,在审校过程中需要对音频内容与AR特效、MR特效进行精细审校,以及需要严格把控融合技术带来的视听与交互体验,这些工作都远超传统图文范畴。据吕玲介绍,编辑团队需反复精听书中的音频,确保配音清晰、与绘本的文字相吻合,且能够有效传递神话氛围或科普信息。除此之外,还要使用专用的APP对书中每一处特效逐一进行实测,验证其触发是否准确、运行是否流畅、视觉模型呈现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并确保与对应的神兽、神怪插画及内容精确匹配。
“除了坚持高质量审校标准,我们还始终坚持‘读者体验为先’的原则。”吕玲补充道。整个编辑过程中,编辑团队多次主动邀请适龄学生或身边的小朋友来进行内容试读和特效体验,站在小读者的角度来评判声音效果是否恰当到位,AR、MR特效的展现是否直观有趣、易于操作,应用程序的运行是否稳定流畅。
在后续的宣发过程中,吕玲和团队更是把“沉浸感”拉满,也实现了从“案头工作”到“市场落地”的全链条突破。
从2023年起,团队带着不断优化升级的线下XR沉浸式展演活动,跑遍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伦敦书展、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等国内外展会。在展会上,这些沉浸式体验项目通过TOF深度感应镜头,能够以毫秒级速度捕捉体验者的每一个动作。体验者无需穿戴设备,只需站在屏幕前,系统即可识别并生成虚拟孙悟空形象。随着体验者做各种动作,屏幕中的孙悟空也会同步做动作,实现真正的“无穿戴即时互动”。体验者只需模仿孙悟空从耳中取出金箍棒的经典动作,便能在虚拟空间中成功“召唤”出金光闪耀的金箍棒,挥舞金箍棒,还可击打虚拟妖怪,体验一把孙大圣降妖除魔的快感。孩子们戴着VR眼镜“追妖怪”,成年人用AI无穿戴全身动作捕捉“变身孙悟空”的场景,都成了吸睛的画面。
如今,吕玲的规划里还有更多“古籍新篇”:《封神演义》《淮南子》已被纳入后续选题,AI智能答疑、数字人讲解等技术也在探索中。“古籍活化必须忠于典籍的文本内核,同时善用现代语态与技术手段进行创造性表达。”吕玲说,她想做的,就是在过去与现在、作者与读者之间,小心翼翼地架起一座座通往理解与热爱的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