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微短剧呈现出“量质齐升、多维突破”的发展态势。不仅屡次刷新播放纪录,迈入观看量突破10亿、热度值破亿的“双破亿时代”,更涌现出《家里家外》《盛夏芬德拉》《一品布衣》等以品质实现“破圈”传播的口碑之作,微短剧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能量。
面对这样的发展态势,影视行业是否该对微短剧进行价值重估?微短剧自身又该如何找准坐标、明确方向?在近日举办的第三届杭州·微短剧大会上,多位业内人士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微短剧如何更好迈向精品化进阶之路。
赛道转向以品质为核心
今年,随着《家里家外》《盛夏芬德拉》《一品布衣》等优质微短剧的播出,观众看到了属于微短剧的独特质感。听花岛总制片人赵优秀观察到,2025年,微短剧行业提及最多的词就是“精品化”。市面上的微短剧水平相比去年有了大幅提升,无论是剧本的扎实程度,还是制作的精细程度,都有了明显改观。他透露,听花岛目前也正处在从“流量导向”到“口碑导向”的过渡期,2025年大量口碑剧的爆火,说明“口碑驱动型”微短剧要崛起了。
在赵优秀看来,为了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微短剧,适应观众的审美迭代,“内容生活化”是精品化的关键路径,“观众好口碑”是微短剧发酵的加速器,更是未来微短剧的一个重要竞争力。
在生活化方面,赵优秀认为,创作者应该从3个方面入手,即在内容上实现从“情绪宣泄”到“情感共鸣”的转变;在人物塑造上实现从“标签化”到“立体化”的转变;在服化道和表演上实现从“悬浮感”到“真实感”的转变。
在口碑方面,赵优秀观察到,今年下半年,观众口碑对作品的影响力愈发明显。他举例道,《一品布衣》在拍难民戏份时,摄影指导每次要扛着机器跑几百米,连续跑十几次,就为了拍好男主角一个回眸的眼神;《回到70年代霸道婆婆带我飞》中,演员不仅真实跑去芦苇荡,还专门学习种地和插秧技能。这些接地气的创作态度,就是口碑发酵的开始。
《朱雀堂》实现民俗、悬疑、时代、人性的巧妙融合;《鹦鹉》将视角投向少见的国安领域;《昭世录》作为长剧《九重紫》的衍生短剧,实现了“长剧世界观”与“短剧轻叙事”的融合创新……腾讯视频在横屏剧和竖屏剧方面,都有不少的代表作品。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朝着精品化方向进行创作。腾讯视频影视内容制作部银河工作室负责人曹睿说:“我们正共同迎来一个属于创作者的好时代,行业的浪潮正涌向以品质为核心的价值赛道,用户期待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收获打动人心、引发共鸣的优质内容。”
微短剧精品化需要好内容和好创意,而好内容、好创意也需要一套健全的体系来支撑其生根发芽。曹睿介绍,腾讯视频从激励保障体系、创作陪伴机制和开放技术工具3个角度为合作伙伴构建了一个稳定、透明且充满机遇的创作环境。
男女频边界正逐渐模糊
当前,观众和行业喜欢将剧集分为男频和女频两种类型,认为两种类型视角不同,面向的观众群体不同,在创作上也有所不同。但是,格物致知文化创始人、导演汪帅并不觉得二者之间有那么“泾渭分明”。“我拍戏的时候脑子里面不曾有过男频、女频等所谓概念,作为创作者,不管哪种题材类型,都应该坚持情感细腻的表达以及细致的拍摄。男频要当女频拍,女频要当男频拍,文戏要武拍,武戏要文拍。”
汪帅以自己执导的作品《一品布衣》为例谈道,该剧从传统意义上来讲,属于男频作品,剧中的女主角蒋采薇是一个“工具人”,剧情基本不涉及她和男主角的情感线。但是他在执导过程中,对两人的7次分别仍然进行了着重处理,塑造出两人情感的变化,呈现出完整的爱情故事,因此收获了不少女性观众。《冒姓琅琊》也一样,通过给女主角加戏、将男主角和女主角的结局进行交叉处理等手段,使得观众产生了“意难平”之感,在女性和男性观众中都取得了很好的观看效果。
海鱼星空总导演慎始也认为,作为导演,没必要刻意区分所谓的男频和女频,最重要的还是剧的质量。在数据分析和市场表现上或许有男频和女频之分,但是拍摄上不需要区分这些东西,太过纠结这些可能会影响创作。
“在医生眼里,患者是不分男女的。在好的导演眼里,剧也是不分男女频的。”容量短剧副总裁、总编辑胡朝清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
广西山海星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编剧杨达观察到,以往的男频作品大多倾向于对宏大世界观的想象,女频作品则注重对现实所衍生出来的情感颗粒度的把控。但从前年开始,男女频作品之间的分界线似乎没有那么清晰了,大家正在借鉴彼此的优势,共同推进微短剧的精品化进程。
用技术承接每一个好创意
“要实现微短剧精品化,创作者首先要对微短剧受众有信心,要相信他们的包容感和欣赏能力远超市场想象。”汪帅相信,唯有如此,创作者才敢大胆尝试、完成创新,丰富市场的品类,升级观众的审美。
杨达认为,目前微短剧市场的一大优势在于,它总能对品质剧或创新剧给予最真实的正向反馈。没有剧能够随随便便成功,爆款作品或多或少都带有某种层面上的创新,这种机制正鼓励创作者尽可能避开题材的同质化地带,主动创新。
精品内容的创新过程中离不开技术的加持。汪帅认为,技术应该服务于创作,他以刚刚拍摄完的《一品布衣2》为例谈道,《一品布衣2》的拍摄应用了大量的AI技术,主演群演都有对应的建模。“200多人的群演往那儿一站,什么都看不见,需要使用AI技术进行战争场面和人的模型植入。想要在微短剧中呈现这样规模和体量的内容时,是离不开技术的。”
曹睿表示,技术的介入不是替代创意,而是为了承接和放大每一个好创意,如AI技术评估剧本,提供数据化参考;生成式AI可在制作阶段显著降低成本;后期阶段引入皮肤电、眼动仪等生物数据检测,为后期工作提供科学的情绪参考。
好有本领首席执行官郑安迪总结道,微短剧的精品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标准需要由产业和观众共同定义,既需要产业链上每个环节的共同努力,也依赖市场的检验和观众的精心解读。在此背景下,AI技术带来的技术平权或许将重塑精品化的创作路径,降低生产各环节的不可控风险,为精品化注入全新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