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好书载文明,万里长江谱新篇。9月19日下午,以“好书万里同行 致敬长江文明”为主题的2025“长江好书”推荐发布活动在武汉书展举办。活动现场,来自出版界的各位专家和长江文化领域的学者,以及“长江好书”的获奖图书创作者代表、编辑代表、读者代表齐聚一堂,分享真知灼见——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长江作为流淌在中华民族深处的文化血脉,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磅礴的生命能量,成为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绵延赓续的有力见证。出版业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精神的特质,系统阐发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作者们一起,以更多出版精品展示长江文化之美,体现新时代长江文化的风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要通过“长江好书”这样的品牌活动,强化阅读引领,让更多读者通过阅读精品,加深对长江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的认同和理解,增强他们对长江文明所代表的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精神认同和传承,从而激发起全社会热爱长江、保护长江的强烈责任感,激励他们从长江文化中汲取传承创新的力量。
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植:
“长江好书”参评图书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一部部佳作,如同涓涓细流汇成了一条奔腾向前的“文化长江”,彰显了长江文化出版的蓬勃生机与无限潜力。
此次活动旨在撷取反映长江文化精髓、深厚历史底蕴和鲜明时代特色的长江主题优秀图书,让广大读者能够通过这些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出版精品更深入地了解长江、感受长江、热爱长江,从而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对长江文化的关注、研究和传承。
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蔡静峰:
“长江好书”承载着长江文化,是一个时代文化高度的重要标志。优秀的图书能够系统梳理、深度挖掘长江文化的内涵,以文字为载体,把长江文化的精髓呈现给读者。近几年,长江流域各出版单位立足地域特色,深耕时代主题,持续推出了一大批兼具思想深度、文化厚度与阅读温度的精品力作。
每一本好书都是一颗文化的种子,播撒在读者心间,激发大家对长江文化的热爱与探索。“长江好书”推荐发布活动不仅为长江文化的传播搭建了一个优质平台,也在全社会营造了浓厚的阅读氛围,让更多人在书香中感受长江的魅力,汲取精神的滋养。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武远明:
长江文明不是封存的历史,而是流动的长河。长江题材值得不断深入研究、反复书写。此次入选的“长江好书”,精准提炼了长江文明的精神内核,让长江文脉得以跨越时空,在书页间代代相传。作为中宣部直属的唯一传媒集团,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依托行业权威媒体的专业力量和传播优势,通过“长江好书”的遴选和推荐,为长江文化出版传播树立标杆。
今年的活动进一步创新升级,推动长江文化出版从单点探索走向系统深耕,深化沿江领域出版机构交流合作,扩大长江文化成果宣传推介,为出版业探索长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与立体化传播提供范本。
中国出版协会全民阅读工作委员会主任聂震宁:
在快速发展、追求创新的时代,读者总是更容易关注新书,但我认为仍要多读经典,这与关注新书并不矛盾。多读经典能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加深对历史真谛的把握,2025“长江好书”相当一部分是对长江文化经典图书的推荐与重读。同时,社会影响至关重要,“长江好书”有了较高的起点和良好评价,但仍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挖掘作者故事、出版故事,想办法“出圈”,扩大影响力。出版业必须提升社会影响力,让好书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长江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刘玉堂:
“长江好书”有“五个好”:一是深入挖掘、全面展示长江文化,呈现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人文景观、思想学术、文学艺术、科技教育、风土人情。二是高度提炼长江精神文化价值,在挖掘长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提炼其精神特质与标识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延续历史文脉、引领社会发展。三是汇聚优质作者资源,包括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醒龙、文学评论家於可训等。四是以长江流域出版社为核心力量,涵盖了四川、湖北、江苏、湖南、重庆、安徽、上海、江西等长江沿线省市主要出版单位。五是引领全民阅读,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好书”未来或推动“黄河好书”出现,并与之共同助力“中国好书”的推广,引领全民阅读。
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学习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国仓:
“长江好书”的作用与意义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形成导向。出版业要围绕党和国家大局、市场需求、读者多元需求开展工作,“长江好书”在这方面树立了标杆,有助于引导更多出版单位推出同类好书,并为读者打开了解长江的窗口。二是催生精品。多出好书是出版界永恒的话题,长江是文化“富矿”,如何挖掘其价值需要出版界持续努力,持续打造“长江好书”将推动长江主题图书在数量上增多、质量上提高。三是打造品牌。“长江好书”品牌的形成,既是各方共同探索协作的结果,也是“产学研用”融合的平台,通过汇聚作者与出版资源,推出更多弘扬长江文化、促进长江保护与发展的精品。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徐吉军: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绵延万里的身躯,滋养了18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也孕育了博大精深、绚烂多姿的长江文化。几千年来,讴歌长江的诗人、作家、学者不胜枚举,他们留下的诗篇、著作汗牛充栋,这也让长江文化在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的交织中变得越发厚重。在新时代做好长江文化研究,讲好长江故事,显然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重要使命和责任。从事长江文化的研究,不仅要着眼于学术前沿的不断发现,不断探索,不断突破,也要思考如何在新的时代,通过不断创新传播路径和传播方式,创造性地转化学术成果,将长江文化传播到更远、更广的地方去。
“长江好书”作者代表,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
我作为执行主编的作品《长江文化读本》,由安徽省政协委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笔完成。该书对长江文化内涵进行通俗易懂的解读,帮助广大读者了解什么是长江文化以及长江文化的核心内涵。
全书通过7个部分,从历史脉络、空间体系、文化内涵,以及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整体文化与区域文化多个维度,全面展现长江文化的创造、精彩,以及保护、传承、弘扬与发展问题。
“长江好书”编辑代表、湖北人民出版社赵世蕾:
《崛起:支点的力量》入选“长江好书”,作为责任编辑我倍感荣幸。全书围绕“什么是支点”“怎样建成支点”,聚焦七大战略、七个能力等核心内容,解答读者关心的问题,深入探讨中部地区崛起的支点力量,助力形成高质量发展合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中部崛起新篇章。期待这本书能为湖北乃至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建成支点。
“长江好书”读者代表、武汉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范齐文:
《崛起:支点的力量》将湖北发展置于“两个大局”的宏阔视野下,深挖支点使命的历史根基与时代内涵。读完后,湖北发展的理论逻辑清晰可见,让人充满信心。书中将抽象战略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蓝图,让我真切感受到与这片热土发展同频共振的责任。

好书绘长江 文脉谱新篇
作者:王千一
9月19日的武汉书展,因一场与长江文明的对话更添厚重底蕴——“好书万里同行 致敬长江文明:2025‘长江好书’推荐发布活动”在江城拉开帷幕。长江的自然脉络与书籍的文化脉络在此交织,这场绵延千里,联结学界、出版界与读者的盛会,以好书为纽带,书写着长江文化传承创新的崭新篇章。
品牌引领
搭建长江文化传播高地
经过两年打磨,“长江好书”已经成为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作为由中国出版协会、中国版权协会、中国编辑学会、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等单位指导,长江水文化建设联盟、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的品牌活动,“长江好书”不只是对优秀出版物的推荐,也逐渐成为深耕长江文化的重要阵地。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站在文明传承的高度指出,长江是“流淌在中华民族深处的文化血脉”,“长江好书”书写了长江文明的壮丽篇章。“活动的开展,犹如在长江文化的长河中扬起了一面鲜明的旗帜。”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蔡静峰的致辞,道出了“长江好书”推荐活动的核心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首届,2025“长江好书”推荐活动的征集范围、活动规模都有所突破。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武远明介绍,今年的活动进一步创新升级,持续推动长江文化出版从单点探索走向系统深耕,深化沿江领域出版机构交流合作,以书为媒形成跨区域、多领域的协作格局。
推荐好书的宗旨,是让优秀文化与更多读者相遇。在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植看来,活动的初心十分清晰:“撷取反映长江文化精髓的优秀图书,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长江、感受长江、热爱长江。”这种价值追求为把“长江好书”打造成兼具权威性与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为长江文化传播搭建起优质平台。
精品荟萃
绘就长江文明画卷
如果要写长江,就不能只写长江,既要写它悠远灿烂的历史,也要写它新时代的气象万千。此次“长江好书”推荐活动,吸引了60多家出版单位积极参与报送,推荐书目涵盖主题出版、人文社科、文学艺术、科技生活、少儿教育等5个品类220种图书。从《文物长江》的十二卷恢宏叙事到《长江小史》的精练解读,这些图书如同涓涓细流汇成文化长河,既展现了长江流域的历史纵深,又彰显了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活动现场的专家分享,为长江文明的解读打开了多维视角。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徐吉军结合自身经历分享感悟,30年前参与《长江文化史》写作的经历,让他对长江文化的多元性有着深刻理解。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长江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刘玉堂提出的高度提炼长江精神文化价值等“五个好”精准概括了长江主题图书的特质,在他看来,20部“长江好书”以扎实的研究与生动的表达,让长江文化可读、可感、可知。
长江文化既有温润的文脉,更有不屈的风骨。这种精神特质,既镌刻在历史典籍中,也闪耀在当代作品里。2025“长江好书”推荐活动恰逢抗战胜利80周年,长江出版社带来舞台剧《长江魂:不屈的史诗》,烽火岁月中的英雄气概与长江文脉中的坚韧品格相互印证,让现场观众深受震撼。
以书作桥
让“做书人”与“读书人”对话
一本好书的生命力,在共鸣中得以延续。活动现场,出版界的专家、获奖图书编辑与读者深情分享了做书的故事、读书的感动。中国出版协会全民阅读工作委员会主任聂震宁阐述了出好书的责任所在:出版业应以文化自觉挖掘长江精神特质,用精品力作诠释时代价值。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学习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国仓将活动价值归结为“形成导向、催生精品、打造品牌”三点,强调其在引导出版方向、促进产学研读融合中的重要作用。
湖北人民出版社编辑赵世蕾谈及“长江好书”《崛起:支点的力量》的出版历程时介绍,这本书聚焦中部崛起战略,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象蓝图,“为发展注入精神动力”。在读者代表、武汉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范齐文眼中,这本书是“解锁区域发展战略的金钥匙”,书中展现的湖北发展逻辑让他明晰了青年与时代的联结。这种从创作到阅读的价值传递,也是“长江好书”活动意义的集中体现——让长江文明通过优秀出版物,成为凝聚人心的力量。
长江万里,文脉绵长。这场以书为名的盛会,以好书为媒,联结了出版与阅读、历史与当下。它不仅是对过往出版成果的总结,更是对未来文化传承的期许。书籍是连接心灵的纽带,在书香的浸润中,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核将不断延续,而“长江好书”所承载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力量,必将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