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重庆市版权保护中心完成作品登记8万余件,同比增长超过10%。”这是《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日前从重庆市版权保护中心获悉的数据。根据国家版权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重庆市作品登记量达18.32万件,同比增长7%,位居全国第七,连续9年位居全国前十。
重庆市版权保护中心主任高露介绍,近年来,重庆市版权保护中心围绕“提供版权保护服务,促进版权事业发展”的宗旨,牢固树立法治思维、效率思维、创新思维、开放思维,推动全市版权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完善制度设计
提供坚实保障
“我们坚持以制度规范工作,针对现行作品登记办法对作品认定、登记流程没有明确规定,不适应新发展需要的现状,结合新修改《著作权法》,制定出台作品登记制度。”高露介绍,重庆市版权保护中心通过“内容+程序”双重审查、三级审核、作品登记承诺、编制案例库等举措,进一步优化审查流程,规范审查尺度。
针对版权服务工作站的特点,由重庆市版权保护中心起草,重庆市版权局制定出台规范性文件《重庆市版权服务工作站管理办法(试行)》,对版权服务工作站的工作内容、申请设立条件、工作流程、管理监督进行明确,严把作品登记质量关。
2021年,重庆市版权保护中心驳回登记作品1900余件,登记驳回率1.04%;2022年上半年驳回登记作品900余件,登记驳回率1.12%。“这些措施,有效防止因实践中认识不同,标准不一,引发重复登记等情况,为全市作品登记工作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高露说道。
依托新兴技术
提升服务能力
重庆市版权保护中心坚持把提高服务能力和效率摆在重要位置,依托网络新兴技术,以“数字作品登记流程无纸化”为核心,分三期开发升级“重庆市数字版权云端服务平台”,完善登记平台的在线填报、在线审核、电子发证等便捷服务功能,为全市著作权作品登记工作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据了解,40余万件作品均通过网上登记,实现了作品登记申请人足不出户即可完成登记全流程办理。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通过登记平台“无接触”服务,主动发掘一批疫情防控主题优秀作品,其中抗疫音乐作品《我们不散》被人民日报客户端选登,《疫·情2020》《欠我一杯》被新华网选登,作品登记量在疫情期间保持持续增长态势。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契机,重庆市版权保护中心持续优化升级登记平台,让群众的办理体验感持续“刷新”,群众的满意度达95%以上。
创新服务手段
拓展服务边界
高露介绍,重庆市版权保护中心创新服务手段,拓展服务边界,综合运用法律、政策、行政等各种措施,通过探索版权纠纷调节机制、作品转化机制、示范激励机制,推动版权产业发展。
据了解,重庆市版权保护中心积极探索构建多元化调解机制,在市版权局与两江新区法院签署诉源治理保护版权备忘录基础上,积极开展司法保护与行政保护有机衔接的有益尝试,在作品登记过程中解决淘宝等电商版权纠纷30余起。精选版权工作理论界、司法界、实务界的9名专家组建版权工作专家库,就版权领域热点、痛点问题提供专业咨询10余次,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探索构建作品转化机制,参与组建重庆市艺术版权孵化中心,打造市级版权展示窗口和成果展示平台——北仓艺术版权空间,积极探索“文化艺术+版权交易”的运营平台和产业模式,促进艺术版权发展运用,积极推进版权线下展示、实际运用和价值转化。
此外,重庆市版权保护中心探索构建示范激励机制,通过评优评先活动,搭建创新与需求、创业与人才对接的平台。承办重庆高校“版权杯”文化创意设计大赛,40余所高校学生参与,在复赛、决赛现场设置就业创业需求对接会专题,为获奖作品提供创业就业培训和岗位需求信息,优秀作品与企业无缝对接。承办青少年艺术版权暨商标设计活动,覆盖29个区县,300余所中小学校,吸引了近10万人参与。承办“IP·创未来”2022年重庆艺术版权季,分别邀请国内专业设计人士或机构以及全市各高校、中小学在校学生(个人或团队),按照给定选题进行艺术版权创作设计,并择优遴选和运用转化。
服务关口前移
变被动为主动
重庆市版权保护中心坚持开门办公,主动出击,将版权保护和服务关口前移,变被动服务为主动上门,将版权公共服务触角延伸到工作一线。
记者了解到,2020年以来,重庆市版权保护中心持续开展版权服务基层行,以行政区域、行业领域、重点群体为抓手,通过组织开展“创新发展 版权同行”版权服务基层行活动,进一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模式。多次进入金山意库园区、区块链产业创新基地、四川美术学院等版权重点园区和单位开展作品登记、法律咨询、教育培训、版权交易“四个上门”服务20余次,发放宣传手册1万余份,提供咨询2000余次,登记作品8万余件。其中,为重庆米客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登记的《山城故事》《手机》等作品荣获国际级奖项19个、国家级奖项9个、省部级奖项52个。
重庆市版权保护中心还开展活动定制服务,在全市区县“晒旅游精品 晒文创产品”大型文旅推介活动中,通过量身定制版权保护小贴士、提供法津咨询、开通登记绿色通道等方式,为“双晒”活动提供服务。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渝’您共建——海报(漫画)、标语、微视频(动漫)”公开征集活动中,量身定制版权保护小贴士、提供法津咨询、开通作品登记绿色通道。在全市区县融媒体建设中,中心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走访等形式,开展区县融媒体版权保护专项调研,形成《重庆市区县融媒体中心版权工作现状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指导区县融媒体中心版权工作。在服务科技创新发展、助力科研诚信建设中,与市科技期刊协会签订版权战略协议,探索开展科技期刊论文刊前确权登记工作,为全市70余家科技期刊单位和300余名科技人才提供版权公共服务。2022年,中心还设计制作版权宣传手册《常识篇》《案例篇》,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群众所关心的“什么是版权”“版权如何产生”等问题讲清楚、讲明白,用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典型案例普及尊重版权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