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一座素有“君子之邑”“佛桃之乡”美誉的文化古城。从桃木雕刻的精巧、铜器制作的光华到剪纸艺术的灵动、泥塑技艺的朴拙,这些承载着地域文化记忆的民间瑰宝,在岁月的流转中薪火相传。然而,当匠心独运遭遇“复制粘贴”,当创新成果面临“偷梁换柱”,如何守护民间文艺的原创灵魂,成为亟待破解的时代课题。
近年来,中宣部推动“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工作”。肥城市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创新探索,于2024年9月成功入选试点地区。如今,肥城市正以试点建设为契机,构建全方位的版权保护体系,激发民间文艺版权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书写民间文艺传承创新的时代篇章。

登记流程做“减法”版权保护添保障
在肥城市政务服务大厅,版权工作窗口前秩序井然。刚办完登记的肥城东岳神木桃木工艺品厂负责人周爱玲欣喜地说:“过去登记请人代办,不仅花钱,等待时间也长。现在有了‘版权驿站’,不花一分钱,工作人员还全程指导,简便快捷。办理版权登记,不再是难事。”
这个被民间文艺企业和手工艺人亲切称为“版权驿站”的服务窗口,集登记审批、纠纷调解、作品出让、贷款融资以及年度核检等服务于一体,是肥城市为进一步规范版权作品登记业务而设立的版权工作专窗,实现了“一窗通办”“一件事联办”。窗口设置以来,已累计办理版权登记15771件,有效提高了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
肥城市将版权登记保护服务体系向基层延伸。“普查过后,方能按图索骥。”肥城市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孙甲栋介绍,在设立服务窗口前,肥城市开展了民间文艺资源普查。“我们通过走访非遗传承人、查阅地方史志资料等方式,梳理出桃木雕刻、剪纸、泥塑等58个民间文艺项目及衍生作品,分类编制了《肥城市民间文艺版权作品名录》。”孙甲栋说,他们在全面摸清民间文艺资源底数的基础上,规范版权登记审批,优化版权服务,构建版权登记保护服务体系。
目前,肥城市已建成1个市级版权工作站和3个片区版权保护服务站,打通了版权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全市版权作品登记量已超过2万件。

筑牢版权“防护网” 激活发展新动能
近期,在肥城市版权调解中心的沟通调解下,两家工艺品公司的桃木雕刻版权纠纷圆满解决。诚如维权企业负责人所说的那样:“调解工作高效而富有成效,展现出政府对民间文艺版权保护的重视。我们对以后的版权成果转化也更有底气了。”在版权调解中心工作人员看来,纠纷调解的温情化解、行政执法的刚性约束、宣传引导的柔性教化3道民间文艺版权保护防线的设立,是诸多版权纠纷顺利化解的关键。
以调解促保护。肥城市民间文艺版权保护协会成立版权调解中心,是肥城构建全方位版权保护体系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肥城市给民间文艺上的一道“保险”。版权调解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截至目前,该中心已成功调解版权纠纷18件。
以严查促保护。肥城市坚持“该罚必罚、该关必关”原则,对侵权盗版行为绝不手软。截至目前,肥城市累计开展“剑网”“双打”“青少年版权保护季”等系列专项整治行动150余次,核查侵权线索20条,依法查办侵权案件3起,有效维护了版权市场秩序和创作者合法权益。
以宣传促保护。“我们着力把版权保护宣传做到群众心坎里。”肥城市委宣传部一级主任科员陈桂岭说,肥城市通过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的方式宣传版权保护,以讲故事的形式为群众普及相关知识,让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版权保护就在身边,增强群众的版权保护意识。肥城市还在媒体上开设“民间文艺版权工作”专栏,营造浓厚的版权保护氛围。
谈及版权保护工作给行业发展带来的改变,“泰山桃木王”品牌创始人王来新深有感触:“现在桃木雕刻从业人员的版权意识日益增强,行业自律和内部管理也不断提高,‘内卷式’的恶性竞争已明显减弱。”

政策金融双驱动 文艺传承“活水”来
版权资产是一座“富矿”,那如何让这沉睡的资产变为流动的“活水”?肥城市政策与金融的双轮驱动,推动了版权保护的创新发展。
政策强引领。肥城市实施版权扶持引领工程,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企业培植的实施意见》,对成长性较好的文创企业,在资金、税收、审批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版权变“存折”。肥城市积极探索版权质押融资服务模式,完善版权质押融资流程。“版权质押融资是一种有效的融资渠道。我们通过版权质押获得资金,创作更多独具特色、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品。”肥城市正港木业工艺品厂总经理、总工艺师程银贵说,版权质押融资为他们提供了一条高效、可靠的融资途径。有了这一方式,他们不再担心融资问题,能够持续创作出兼具文化特色与市场吸引力的创新产品。
创新“活水”来。肥城市连续17年举办全国桃木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并给予获奖企业或个人一定的资金奖励,搭建起一个高手过招、“赛”出新意的平台;以师带徒、以老带新,依托山东泰山技师学院建立肥城市版权文创学院、民间文艺(手造)大师工作室,将桃木雕刻老师傅请进校园,发掘更多手造人才,培育更多手造工匠,厚植传承根基;建立“桃木雕刻技能实训基地”,运用AI三维建模、数控雕刻等前沿技术,开展系统化、多元化的技艺培训,累计培育上万名数字化人才,助力民间文艺产业创新发展。

版权成果“链”产业 民间文艺“融”未来
泰安市铜金蟾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是一家集产品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其卓越的产品质量在业界享有盛誉。如今,这家企业的版权产品在天猫、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售卖,销往全国各地及多个国家。企业也成为民间文艺版权转化的典型和样板。“我们紧跟肥城市的相关政策,将政策和资金优势转化为创新活力。”公司董事长、中华老字号铜金蟾掌门人聂致远说,他们持续推动版权成果转化,构建并延长产业链,推动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该公司已累计登记版权作品1500余件,网上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并以每年超35%的幅度持续增长。
肥城市采用多种方式对民间文艺版权成果转化进行支持和帮扶,激活民间文艺内生动力。鼓励全市186家民间文艺企业研发优秀作品,引导其及时进行版权登记;推动企业以“版权+文旅”深度融合的方式进行版权成果转化,将作品变产品、产品成产业、产业变链条;探索打造线上民间文艺版权展示交易平台,呈现优秀版权作品,推动版权融资交易。
肥城市将紧紧围绕“高质量完成版权试点工作”这一主线,重点抓好研发创作文艺作品、培育版权产业集聚区、驱动版权产业跨界发展三项工作,不断探索实践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肥城模式”。
